8/16/2007

亞美尼亞與十八分 (上)

最近台灣教育界最熱門的關鍵字,應該非“亞美尼亞“與“十八分“莫屬吧!

位於土耳其東方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亞美尼亞的國民不知這一陣子耳朵會不會很癢?因為遠在太平洋西岸有個國家的青年學子(尤其是醫學院和工學院的學生),紛紛問彼此知不知道這個國家在哪裡,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為什麼它會頓時火紅呢?原因在於有位名筆型的教授跟記者說,她認為台灣頂尖的醫學院或工學院學生的專業知識不差,但是非常缺乏歷史和地理常識,更沒有國際觀(例如不知亞美尼亞在哪裡之類的),讓她非常擔心。她還指出,到美國一看就知道台灣學生的能力不足,所以都拿不到名校的獎學金。

另一方面,據說現在台灣的大學入學考試的錄取率幾達百分之百,總分十八分(平均一個科目三分)就可以上大學,引起社會轟動。十年前政府為了減少台灣學生的升學壓力,廣設大學,許多專科和技職學校紛紛轉型成為大學或是技術學院。看了新聞,才第一次知道許多以前從來沒聽過的“大學“和“學院“。由於學校太多,學生人數又逐年下降,現在所謂末段班大學只要十八分就可以考上。更因為台灣少子化的關係,許多大學可能更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因招不到學生而倒閉。

看了這兩則新聞,實在感嘆台灣教改多年,似乎一點進步也沒有啊!看似不相關的兩條新聞,其實骨子裡的問題是一樣的,就是長久社會的觀念使然,讓全國的家長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管孩子的個人特色和潛力如何,只要他們上好明星高中和大學,讀職業學校或是沒上大學就是丟臉的事。

如果孩子還蠻會唸書的,就要他們心無旁騖專心讀書,把功課顧好就好,不需要發展個人興趣與專長,更不用說花時間去了解這個世界發生什麼事情了。更何況,台灣的霉體何時認真報過國際新聞了?每天報政治鬥爭與社會新聞,要學生有國際觀更是難上加難。我高中的時候唸第三類組,每天要讀國、英、數、物理、化學和生物都來不及了,在高二那年我們還得繼續上“中“外歷史和地理。在那樣的升學壓力下,理組的學生會認真花時間唸大學聯考不考的史地嗎?答案自在人心。就算有心,也無力啊!所以我不認為醫學院或工學院的學生不知道亞美尼亞在哪裡,或是世界大事是他們的錯,更不代表他們能力不足。如果反問學社會科學的大學生,他們就真的知道國際上發生過什麼事嗎?他們又能指出亞美尼亞在哪裡嗎?甚者,如果問他們光合作用的機制,或是DNA的結構,又有多少人文學科的學生答的出來?但是不知道這些,就代表他們能力很差嗎?這樣的批評未免有失公平,充其量只是反應教育和社會現狀罷了。何況高等教育並非通才教育,即使博士也非學富五車之人。能夠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熟知各種“常識“,多是看個人是否有心和興趣吧!再者,如果學生的專業知識不差,為什麼能力會不夠呢?他們的能力是靠像亞美尼亞在哪裡這類常識來決定的嗎?這個論述的邏輯其實大有問題。何況,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學生就真的比較有常識嗎?以我接觸過的,其實未必。美國名校決定要不要給你獎學金或是收你當研究生,多半取決於GRE成績和你過去的學術表現。也就是說,還是以考試成績來考量。他們可沒問你國際大事和世界地理呢!

我成長的過程,還是有所謂高中和大學聯考的時代,沒有現在的多元入學管道。國中唸所謂的合唱班,其實是人情班。除非要比賽,不然所有的音樂課、美術課、家政課和體育課,都被一心想讓我們考上明星高中的導師借來溫書和考試。本來立意良好希望學生在受國民義務教育的時候能更充分接觸各種學科,都蕩然無存。當年的教育家,為了讓學生注意課本之外、在國際上發生的事情,宣佈高中聯考社會科會考時事。本來將所有時間拿來唸書準備考試的大家,是沒有時間看電視和報紙的。為了這個新政策,導師指派我在每天中午吃飯的時候,要為全班同學唸報紙的國際新聞摘要!現在的我還印象深刻,當時正值東歐變天,許多國家都脫離蘇聯獨立。為了讀報給大家聽,因此知道了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名字與它們的地理位置。看,還不是因為要考試!而關於亞美尼亞在哪裡,那個國家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我要承認雖然在高中樂團吹過亞美尼亞舞曲,卻一直到美國接觸更多亞美尼亞民族音樂,才知道它是土耳其的鄰居,曾發生過悲慘的種族大屠殺。

我們的年輕學生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社會和家長根本沒有給他們發展全能的機會。在這樣的環境和升學壓力下一路唸上去到大學、甚至研究所,會期待學生花時間留意課本之外的事嗎?我在高中加入學校樂隊,到了高三還要出隊比賽和演出。追求個人興趣的同時,讓爸媽好一陣子擔心我會因此考不上好的大學或科系,常聽到他們反對的聲音。有多少家長和老師,會在國高中階段鼓勵孩子發展個人興趣的?那些都是不會考的,不要浪費時間,好好讀書。除非我們的社會改變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不然台灣的學生不只不知道亞美尼亞在哪裡,可能連自己喜歡什麼都不清楚,變成一個乖乖的書呆子。

(未完待續)

生活隨想上一篇“ 無題

標籤:

5 Comments:

At 8/17/2007 03:37:0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亞美尼亞在哪裡
我這個唸第一類組的
也只知道大概在哪裡
是在高加索山附近吧?

不過來到美國後
認識了一位亞美尼亞朋友
最近看過了PBS的一個節目
再講亞美尼亞的被殖民史
慘遭俄國及鄰近列強的入侵
整個族群幾乎都被種族cleansing

我想教育的目的應該不是記憶細節
而是在於自我啟發吧?

 
At 8/17/2007 05:01:0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看到洪蘭的文章以後, 我的感想有兩點:

(1) 這位教授的邏輯很跳躍, 從一個地理知識就可以推到教育失敗的結論, 除了有點大驚小怪以外, 還讓人覺得她同時也'見微知著''居高臨下''憂國憂民'....去問問史丹福大學校長, 如果他們學校醫學院學生在談國際情勢時插不上話不知道亞美尼亞在哪 -- 特別是, 如果是在與台灣來的校長以中文對談餐敘時 -- 他會不會也哭天嗆地寫一篇文章哀悼史丹福學生的素質低落. 我相信如果是美國的教授對學生對這方面知識不足感到不滿意, 他們的做法一定是鼓勵學生多接觸這些資訊, 說不定還會介紹一些書或是文章, 以正面方式改善不滿意的現況, 而不會在報紙上寫些什麼背脊發冷頭髮拔光的文章, 徒讓大家明白他大教授知道亞美尼亞是在哪裡.

(2) 台灣的教授至今竟然還是有這樣子的問題, 就是當他們在看學生時, 總是把學生當成 “客體”, 雖不至於成為敵人, 但絕對不是”同一國的”, 而比較像是櫥窗內待人選購的物品. 我會有這種感觸, 是來美國讀書以後, 看到美國的教授竟然是 ”以學生學習效果為己任”, 跟在台灣讀書時那種 “教授上了課就算盡了責, 你搞不懂考不好完全是你自己的責任” 的態度完全不同. 美國教授不會哭訴學生素質不高, 因為教育的重點是學習, 既然是學習, 哪來那麼多心眼計較學生的起步? 教九十分的學生當然很好, 但是一個只會教九十分學生, 而無法讓八十分學生進步成八十五分的老師, 一樣不是好老師. 學生學習效果不彰, 在台灣好像都完全是學生的責任, 老師都不用檢討的, 檢討也都只是檢討學生, 從不用檢討自己, 學生寫出讓你想拔頭髮的考卷, 都是他們父母基因不好, 學生不夠用功, 教授自己的教學一定是完美無缺的. 我以前最氣大學教授的一點是, 他們總以為, 他們教的班級裡面有表現優秀的學生, 就表示他們的教書沒有問題, 而那一大半霧撒撒的學生一定是自己不夠用功; 這些傢伙卻從來沒有想過很優秀的學生其實不需要好老師也可以很優秀, 那些聽不懂的學生才真正反應出老師教書的功力. 如果只想教菁英, 你至少也明講, 不要拐騙一堆中等學生進到大學了, 教不出什麼東西只讓他們在那裡學到自己是 “不用功的笨蛋”, 然後還得在報紙上讀大教授寫的一篇洋洋得意數落自己的文章.

台灣人對教育的觀念, 似乎還停留在科舉的精神上, 學習與進步不再是目的也不是過程, 反而讓考試, 篩選, 完全蓋過教育本質. 那些在吵十八分的人, 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社會是一個侷限的範圍, 你把”壞學生”從學校篩掉以後, 他們還是在這個社會裡啊, 並沒有因此就被掃到太平洋上餵鯊魚, 如果我們的社會沒有為可能不適合念傳統大學的人準備合適他們的道路¸ 豈不是主動在製造將來的社會問題嗎? 我的意思不是指不會唸書的人就會學壞, 讀書與品格從來就不是高度正相關的兩個東西(念到博士還一點廉恥都沒有的例子台灣可多了), 但是我們的社會這種勢利眼態度的確時常在逼迫比較不會唸書的人, 不給他們機會不說, 甚至還暗著剝奪他們的權利. 狗被逼急了也會跳牆, 如果社會對他不仁, 將來在社會上搞點火花又是什麼難以想像的事嗎? 如今大學廣設, 想念書的人幾乎都可以念, 就算不是讀書的料, 想要多知道一點東西, 多學習一些知識 (比如亞美尼亞在哪裡), 這樣子有什麼不好? 媒體這種低級報導, 就是我所說的逼迫, 讓一個正正當當考試, 將來也會老老實實付學費的學生, 受到莫名其妙的壓力, 還可能因而放棄他的權利, 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教育嗎?

(有感而發, 一不小心就一大篇, 歹勢)

 
At 8/17/2007 01:30:00 下午, Blogger Euphtw said...

To Louis,
PBS的節目我也很愛,總是能夠學到很多知識。

你說得很對,教育不是為了記憶細節,而是啟發。可惜我們的教育到現在,都還不是啟發式的。不然教認知心理學的教授怎麼會發表這樣的評論呢?

To Fan,
我真是太佩服也太感動了,每次妳一回應都是很有內容呢!

很同意妳的第一個感想。與其擔心自己的學生素質低落,不如想辦法來提升他們的知識,才有建設性。一味地批評,讓人懷疑背後的動機為何?

關於第二點,我會在下集說得比較多。基本上,我認為不應數落或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而是應該適性教育。現在的問題,是技職教育逐漸式微。並非所有的人都適合高深學問的研究,相反的,他們可能是很有才幹的廚師或技師。不管知識上的能力為何,只要認真做自己的工作,都該贏得大家的尊敬。將這些人全部送進大學,真的是好事嗎?何況每個學科只得三分,代表他連一般高中的學問都沒學好啊!

我完全同意博士與品格完全沒有正相關。這個社會寡廉鮮恥的博士太多了(看看台灣和世界的社會新聞)。把所有的人送進大學或放棄所謂後段班的學生,都是極端。所以更應該為所有不同能力的人設計適合他們的教育program。

 
At 8/18/2007 01:26:00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佩服fan的留言 + 一票, 真是說到心坎裏, 忍不住要冒出來拍拍手.

這個教授充分展現了我們台灣人的惡劣習性--看到不滿意的地方, 第一個念頭就是怪東怪西怪別人, 而不是反省自己有沒有責任, 或自己可以做什麼.

總覺得跟西方社會比起來(就我熟悉的美國跟日本來說), 自我檢討跟自我要求是台灣人最缺乏的一項"道德".

這個社會的進步還有一段路要走, 大家一起加油吧.

 
At 8/18/2007 03:46:00 下午, Blogger Euphtw said...

“自我檢討跟自我要求“真的是很多台灣人勸缺的,無論是大官員還是大教授。怪學生程度不好,卻不看看自己教學或社會風氣有沒有問題。如果將來有一天可以當上老師,絕對要緊記在心,千萬不要變成這樣的人啊!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