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2017

文青新樂園?—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IMG_6955 曾於一個大雨傾盆的午後,在CY學姊引見下跟著在地人、並從事文史工作的High Five學長走了一趟艋舺深度之旅。記得當時跟著High Five鑽進了位於昆明街與康定路之間、狹窄陰暗三水街上的東三水街市場裡,他指著一棟看起來頗具特色的老建築說這是市場最開始的模樣。這棟曾被喚做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的建築,在2006年被列為市定古蹟,正等待修復中。一晃眼五年過去,那棟老市場建築真的重修開放了。我拉著JY跳上捷運來到艋舺,穿過收攤中的傳統市場,想一睹這棟老房子的模樣。 IMG_6974
如果你跟我一樣常在台灣四處走動,大概都知道這個地方的自然或人文之美是藏在層層的人為污垢之下。要掀開這一層又一層的面紗,才能見到事物原始的面貌。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也不例外。這棟建於1935年的小巧建築,現被潮濕陰暗的傳統市場與破敗老屋所包圍。在我們穿越如歷史隧道一般的東三水街市場時,一隻被拴起的三毛貓正在老阿媽的攤上打盹。 IMG_6958 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的一側是和平西路三段81巷,這裡還存有幾棟老屋。看起來已久無人居的二層老屋立面有著漂亮的洗石子欄杆。每每見到這個,都會感慨舊時代的人其實比現代人更注重居住美感啊! IMG_6948 穿過市場後,終於來到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前。一旁,有棟重修的事務所,過去作為市場管理員辦公及宿舍使用。 IMG_6949 現在空蕩蕩的「事務所」不知打算作何用途? IMG_6952 旅人倒是可以脫了鞋踩在榻榻米上四處參觀。 IMG_6956
我之所以對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有興趣,在於這是棟少見的馬蹄形建築。要一眼見到這棟主體為磚造、洗石子裝飾外觀、極具現代主義風格建築的全貌並不容易,得濾去擋住畫面的鐵皮屋以及背景的高樓才行。 IMG_6957 重修後的市場沒有設計至高點讓人俯瞰建築的馬蹄形外觀,只能從外牆的弧度想像它的模樣。 IMG_6971 從位於側面的大門來進去「迺市場」吧! IMG_6961 進門後,迎面所見是以過去的木製攤架展出台灣市場常見的物品。可惜的是,原本寬敞的市場大廳兩側現被隔成多個工作室與教室之用,空間感頓失。 IMG_6967
這棟馬蹄形建築內也有個馬蹄形天井。 IMG_6968 天井有幫助照明與通風的好處,台灣的老建築往往有這樣的設計。 IMG_6963 另一項台式建築的特色,是高挑的一樓往往會隔出所謂的「半樓仔」來讓攤商做為倉庫或甚至生活空間使用。重修後的市場,也刻意營造保留這樣的記憶。

現在的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由建設公司設立的文化藝術基金會負責維修與經營,更名新富町文化市場。文化並非不能販賣,但繞了一圈下來說實在的我們覺得文化味並不重,展示方式甚至有種廉價感。且不知為何重修後的市場空間吸引了許多所謂的「文青」拿著各式相機在現場「擺拍」?我實在好奇在那些刻意不看鏡頭的虛無影像背後,這些「文青」有多少人真的瞭解市場歷史?這些舉手投足充滿「文青味」的人在這樣的一座市場出沒,所散發出的濃濃違和感讓我們終於忍不住逃之夭夭。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台北糕點cafe系列—九州鬆餅"

標籤: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