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9/2016

台灣米的搖籃—磯永吉小屋

IMG_7083 在台北市四處爬爬走,常會與台大相關的建物相遇,深刻體會這所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大學擁有台灣百分之一面積的土地顯然不是誇大。在外流浪了八年回國後,發現母校與記憶中的模樣改了不少。最明顯的,就是當年被沒有抽到停車位的我拿來停車的舟山路已回收消失,成了校園的行人徒步區。那時個性還未如此「野」、每天宅在活動中心練樂器的的我,從沒想過要好好探索校園的每一角落。不僅沒發現舟山路以南的農場可說是台北城中的綠洲,更不知農場一角有棟與台灣米品種改良歷史息息相關的日式建築—磯永吉小屋。 IMG_7084 台大在日治時期為1928年成立的台北帝國大學,校總區的所在地原為台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帝大成立後,成為它的附屬農林專門部。建於1925年的磯永吉小屋,乃農林學校的作業室。和洋混和的建築主體由台灣杉構成。
 IMG_7092
近代台灣所栽種的稻米,主要是明清時期中國東南移民所引入的秈稻(即俗稱的「在來稻」)。在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後,需要自台灣輸入稻米解決日本糧食不足的問題,但在來米的口感與產量都無法符合這項需求,而自日本引進的日本種稻米(稉稻)又不能適應台灣的氣候,故需要進行台灣稻的品種改良。磯永吉於1912年來台擔任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技師,參與前述這項工作。期間指導末永仁進行在來稻與日本稻雜交的研究,於1929年篩選出擺脫上述缺點的「台中65號」新品種。而早在四年前,時任台灣總督的伊澤多喜男便以「蓬萊米」作為在台灣育種出的新稻名稱,此名與「台中65號」從此將台灣的稻米栽種帶入新紀元。磯永吉於1928年以「臺湾稲の育種学的研究」論文取得博士學位,並榮獲1932年日本農學會農學賞。1930年成為台北帝大教授,並於戰後續任台大農藝系教授。因其貢獻被尊稱為「台灣蓬萊米之父」。
 IMG_7093
這棟磯永吉小屋不僅是農林學校的作業室,還兼具考種室和實驗室用途。很具古意的空間,現在可以脫了鞋子進去參觀。 IMG_7090 IMG_7086
漫步其中,除了遙想過去那段歷史外,最讓我有親切感的,是室內的各種古老家具與實驗儀器。例如洗石子的水槽(照片右下角),就是那個時代才會有的產物啊! IMG_7091
木製的標本櫃/索引櫃,也是在歷史悠久老學校才會見到的物件。

所以,想要知道餐餐都要吃的香軟米飯的歷史,別忘了到公館時來探探綠洲裡的磯永吉小屋吧!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雨後的自由廣場"

標籤: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