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最歐洲的角落—自來水博物館

看這這張照片,會不會以為置身在歐洲那個宮廷裡呢?這可不是在歐洲,而是在台北鬧區之一的公館。這棟充滿歐風的建築,則是自來水博物館呢!

雖然成長於這座城市,現在又回到她的懷抱生活,每當在大街小巷裡爬爬走時,卻總會發現新天地。這棟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就坐落在我的母校旁,而JY與我卻到今年初才第一次探訪它。說老實話,第一次知道它的存在,是在出國以後。途徑,竟然是透過欣賞學長們的結婚照。換句話說,這裡是台北婚紗外景的熱門地點之一。也難怪啦,當新人穿上白紗和燕尾服時,誰不希望是在這樣的背景前留影呢?

大致上來說,台灣的老建築比新建築有魅力多了。不管是閩式、日式還是歐式,建築之美和歲月在它們身上留下的痕跡,都讓探訪老建築的旅人們印象深刻。實在很想知道,這樣一棟歐式建築為何與自來水扯上關係呢?原來,這還是日本人的傑作。日治時代,日本政府開始著手推動全台灣的衛生工程,並聘請英國工程師William K. Burton來協助台北的自來水建設。他們選定了流經公館的新店溪,在1908年時於此建立取水口和淨水廠,來供應十二萬人的日常用水,此為台北供應自來水之始。這棟歐式建築,就是當年的唧筒室。到了1993年,這裡被訂為三級古蹟;1998年時,則在原址設立自來水博物館來紀念這段歷史。

每次站在台灣由日本人建設的建築物前,總是對這個民族感到好奇。是怎樣的思考,讓他們把一座自來水唧筒室蓋成一棟有圓頂、有尖帽、有山牆的歐式建築?

山牆的立面上,有複雜的勳章飾。

簡直就像是貴族的宅邸似的。

順著雕花欄杆,我們走近唧筒室瞧瞧。

首先吸引目光的,是那有著漂亮弧線的迴廊,

和那不斷重複出現的窗戶。

第一次看到以這種方式開啟的窗。

這裡的柱子也很有特色,是以羊角渦捲來裝飾柱頭的愛歐尼克柱式,看起來很有流動感,不知跟這裡是自來水廠有沒有關係?

推開那扇綠色大門,就能一窺唧筒室的秘密。

不過在此之前,先透過門上的玻璃來再看一眼迴廊和斜斜張開的窗。

原來,這棟歐風建築裡是一個開放空間。

藏身其中的,是各種備製自來水所需的機器。

順著窄窄的石梯走進唧筒室。牆上發散著昏黃光線的燈,十分具有古意。

透過雕花欄杆來看這些黑色的巨型器械,似乎回到工業革命之始的時代呢!

其實自來水博物館屬於自來水園區的一部份,參觀完唧筒室,可以繼續到後山晃晃。小丘上,展示著與輸水有關的各式器材、水閥和管件。

輸水器材與唧筒室的歐式屋頂遙遙相望。

大小水管散落一地,這裡像是巨人的遊戲場。


水管上刻有神秘訊息,雖然這裡不是蘇格蘭的羅斯琳教堂,我想像這些水管上的文字與記號其實也是密碼。

多彩的水閥,打開時會噴出七彩的水嗎?

山邊的儲水塔,發散著粉彩般的顏色。

走到觀音山頂(這裡是公館的觀音山,而非淡水河畔的那座),可以眺望淡水河上游的新店溪。

可惜這天天氣陰,無緣欣賞以唧筒室古典建築為背景的陽光下水舞。
好久沒有出門小旅行,就先以自來水博物館來撫慰想到歐洲一遊的心吧!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台北糕點Cafe系列—杜樂麗法國茶館“
標籤: 台灣旅行手札
8 Comments:
你的母校?原來你跟我同校過。
以前在這裡鬼混這麼久,從不知這裡有座這麼棒的園區。
尤其看到你介紹屋內是自來水設備時,頓時讓人驚訝於當時日本人的用心之處。即使現代化的科學園區漂亮廠房,也沒這棟自來水廠對建築設計的講究。
日本人果然是很用心和注意細節的民族,這是我在台灣探訪日治時代古蹟的最大感想。
Diego是從德朵夫人家繞過來的嗎?
哈哈哈。。。
沒想到稍微冒個泡就被掐住脖子了。本以為Diego是個菜市場名字,不會引起注意?結果。。。
蔚藍手札在去年就已經放在我的書籤裡,有空時都會過來逛逛,只是習慣潛水。而這次確實是看了德朵夫人的淌血心花繞過來的。您的比喻恨妙!
忘記在哪篇文章看到:當年日本派來台灣的建築師都是一時之選,所以在台灣設計出很多耐人尋味的建築。
如果從這點來看:日本的設計都是這麼好?還是日本很努力經營台灣?這就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了。
不過,連一個廠房(即使是自來水廠)都這麼用心,真的讓人很驚訝。有空一定要回來這裡舊地重遊。
別這麼說,我只是好奇罷了∼
這麼說,你有看到我上個星期貼的,血沒流乾的淌血的心嗎?
你拋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不知有沒有台灣史學家研究呢?
如果要史學家研究,我覺得蠻難的:
1.這個史學家必須兼具西洋與日本建築背景;
2.日本建築設計都很好?以及日本很努力經營台灣?這二個題目蠻敏感的;
3.或許研究這個課題必須前往日本蒐集資料,但是這種『皇民化』研究不知容不容易取得研究經費?
去年我找了一些台糖的資料,驚覺當初日本在台灣花了很大功夫作基礎建設。光一個彰化縣至少有六條台糖鐵路支線,路線遍及每個鄉鎮,密密麻麻。如果台灣西部每個縣的台糖鐵路都是這種規模,可想而知:當年台灣農業在日本人的規劃下多麼有制度。
實際上,我曾實地走訪彰化縣二林鎮的大排沙農場,覺得蔗農砍下甘蔗,運送甘蔗至台糖五分仔車,轉運溪湖糖廠,真的是一個方便又便宜的運輸系統。可惜,這套非常有價值的運輸系統,在一個大有為政府的領導下,竟然以不符經濟效益予以廢除,只剩下一套很丟臉的台糖觀光小火車,而且還是只跑早先規劃觀光路線的一半路程,花了幾百萬的二林生態園區就這麼荒廢。
現在大排沙農場大部分的土地,都租給農民種稻種菜,農民自己送去果菜市場拍賣,而這套鐵路系統則任其報銷拆除。
哎呀,說太多了。喧賓奪主,胡作非為,這是我必須潛水的原因。德朵夫人已身受其害(因為我常常鬧她的版面,她肯定也常常對著螢幕罵我,但又不便在部落格上開罵。),我還是不要把蔚藍手札的寧靜氣息也搞壞了。打擾之處,請多多包含。
的確很敏感。如何拋開意識型態,好好看待台灣的歷史,以過往的一切為鏡,就看我們的智慧了。
"蔚藍手札的寧靜氣息",是啊,小小的園地除了去年陳雲林來台時被大鬧一陣之外,大多時間都很安靜啊!
寧靜,和安靜不同。
這樣好了,我這麼問:
到底JY對你唱"一串心"了沒?
不會唱?去學啊!
這樣就不是很寧靜了吧?!哈。
PS.悄悄問:JY開始準備唱"一串心"了嗎?
???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