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2007

亞美尼亞與十八分 (下)

而我們偉大的政府,竟然天真到認為只要廣設大學就可以減少升學壓力。這些教育官員,有多少自己的小孩是在台灣長大的?這些人當中,又有多少是真正學教育,而非頂著什麼桂冠或名氣,就認為可以改變台灣的教育問題?依台灣社會唯有讀書高的想法,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小孩去唸一流大學。大家依舊為了進台清交等歷史名校擠破頭。廣設大學下的產物,反而多了一大堆大有問題的三流大學。最後這些後段班大學,收到是一科考不到三分的學生。除了讓開學校的人賺錢之外,這並不能改善台灣的升學壓力,更讓一堆不適合唸大學的學生進了大學。再次強調,我絕非歧視不適合唸書的人,也不是打壓他們求學的興趣,只是一科考不到三分似乎讓人懷疑進大學真的適合他們嗎?他們有好好學習高中的課程嗎?除非這些大學能夠“化腐朽為神奇“,不然台灣的企業界真的會用拿著這些學校畢業證書的大學畢業生嗎?最近有人建議,乾脆開放國際學生來台就讀大學,這樣大學就不會因為收到學生而倒閉。又是一種捨本逐末的想法。人家來台唸大學,難道是想念後段班大學而來?這樣就能提升台灣的學術水準?這樣不會加重台灣學生的升學壓力嗎?

為了改善後段班大學的教學品質,天才的教育部又生出了所謂的大學教學評鑑。當然,為了一視同仁,從排名第一的到吊車尾的大學通通都要評鑑。大學報到率低的、學生出路差的、教學或研究品質不良的科系,可能會遭受減招或停辦的處分。今年回台灣,剛好我的兩個母校都在教學評鑑。他們當然不是吊車尾大學,但還是為了評鑑人仰馬翻。系上的老師和同學研究不做,得和評鑑委員座談,提供系上的各項資料,連畢業的優良校友都被招回參加。試想,這些教育部的評鑑委員有多少人具有評鑑所有系所的專業能力?最後,會不會是外行領導內行?到頭來會不會不問研究發表的點數和數量,而是問該系所的學生都到哪裡去了,或是教授們的專利有幾個?為了讓外行人看起來很像一回事,許多研究單位一有什麼小成果就開記者會。而說給外行人聽的研究,往往誇大不實。

舉一個例子來說,為了讓大學裡的科系收得到學生,現在去查台灣各大學中有多少生物科技系,實在會嚇死人,比例高得不得了。當初一些畜產畜牧、食品營養相關科系,為了跟得上時代,都改名叫“生物科技系“,強調可與產業結合。但是這些所謂的生技系,有好好教生物的各項知識嗎?還是流於學習一些所謂的“技術“。殊不知,要有頂尖的生物科技,必須有紮實的基礎訓練,才能問有意義的問題。最後這些所謂的生技,都是在發展健康食品、養豬養蘭,而非真正從事發展新藥來解決疾病問題。而傳統的生物系呢?全台只剩一家!難道這些老字號的生物系都倒了嗎?不是,原來的老師都還在,只是都改名叫做“生命科學系“了。我很好奇到底生物系(Biology)和生命科學系(LIfe Science)有何不同。根據我在母校看到的介紹,它這麼說:

“傳統的生物系是以形態的觀察、分類為主,是以生物整體現象作為研究對象,而生命科學則是把生物現象作各層次的分析,直到我們了解這個現象的原理,再從這個原理透過邏輯的推理解釋或預測生命的其他現象。“

大家看得懂嗎?至少我看不懂。

我在英文版的維基百科查到有關Biology的解釋,翻譯如下:

“Biology是一個研究過去與現在生命體眾多領域的結合,包括生命體的結構、功能、成長、來源、演化和分布。它描述與分類各種生命體、研究他們如何作用、如何演化至今、如何與其他物種與環境交互作用。又可細分為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生理學和生態學等學門“

以這樣來說,生命科學真的與生物學不同嗎?總是覺得,現在的台灣社會包括教育界,老愛玩文字遊戲。看起來炫的系名,就比較有水準和出路嗎?

我認為要解決台灣的教育問題,還是得從最基本的心態著手。我並非菁英教育的擁護者,而認為行行出狀元,應該讓孩子適性發展。並非每個人都適合當醫生、律師、工程師或是研究人員。大學也非技職學校,或是職業介紹所,它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提升教育經費與學術品質才是根本,而非廣設大學讓大家分食教育經費的大餅。或是問題來了,再來想退場機制。唯有好好教育下一代,而非搞些唬外行人的系名和研究。要有好的研究,必須有紮實的基礎訓練。從最近的新聞,發現台灣的教育與學術界逐漸走向偏鋒。這是亞美尼亞與十八分出現的最大原因吧!

我不希望自己成為台灣那些講話大聲的學者,沒事批評這個那個的,又不見得有道理和邏輯。以上這些,是這一陣子積在心中許久的感觸,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生活隨想上一篇“ 亞美尼亞與十八分(上)

標籤:

5 Comments:

At 8/21/2007 10:38:00 下午, Blogger Min-Chun said...

心態真的很難改變耶, 有些朋友上那種爛學校改名叫大學的, 也很高興地到處自稱是大學生。但也有些家長還是看不起那些換湯不換藥的"大學", 認為傳統的好.........

不斷地教改, 臺灣大學的密度好像排名世界第二高, 但是整體程度卻.........

 
At 8/22/2007 03:50:0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永遠改來改去的教改, 至少讓我們看清楚, 台灣教育的最大癥結, 其實不在制度面, 而是整個社會對"讀書"的觀念.

觀念的改變雖不是一蹴可及的...但人是經濟的動物, 近年屢見不鮮的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 水電工一個月賺五萬十萬這樣的故事, 就算不能讓家長讓學生重新思考"讀書"的意義, 光從報酬的角度來看, 即使大學躺著考也能進, 大家也是會三思.

開學校的也不是笨蛋, 如果想當學徒的人變多, 大家看著好了, 各種餐飲, 水電, 美容, 木工等等專門學校會不會越來越多?

至於要叫生物系還是生命科學系, 我是覺得無所謂吧?(不要打我) 我們那個時代的填志願只需要看學校名+科系名, 其他一切不管. 對現在高中生來說, 大學畢業幾乎等於失業, 他們挑學校不得不比我們那個年代認真, 我相信他們懂得去比較畢業後的就業率或研究所錄取率, 大學如果要競爭, 也不得不在這些方面下工夫, 至於系名叫什麼, 反而不是重點吧?

 
At 8/22/2007 04:24:00 上午, Blogger Euphtw said...

To Min-Chun,
我想也是。只是就著so called知識份子的良心,提出自己一些淺薄的看法罷了。看看有機會讀到這篇文章的朋友會有什麼樣的想法。至少,當自己有孩子的時候,不要逼著他去走社會設定給他的路吧!

To Reptile_k,
沒錯,就是對“讀書“的觀念是很有問題的。如果以你所預料,那些“大學“會再改回專門學校嗎?很好奇。

No no no,如果叫什麼名字無所謂,那怎會會有這些大規模改名的情況發生?高中生真的會去深思就業率和研究所錄取率嗎?還是聽到社會和政府常在討論生技產業,就一窩瘋選讀“生命科學“或是“生物科技“系?對知道內情的人這也許這不是重點,但對校方和學生而言,校名和系名就是一切啊(看看最近的教育新聞就知道)!即使研究所錄取率高,但我們的社會需要一拖拉庫的生技碩士嗎?台灣有這麼多生技公司等著他們去上班嗎?這樣會不會浪費教育資源?

 
At 8/22/2007 01:09:00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我想你是對的, 改系名應該有它的效果. 別人改系名, 如果不跟著改的話會更難招學生吧.

至於高中生填志願會不會多深入了解? 我想, 高中生就算不會, 家長跟老師一定會. 拿高中聯考來說好了, 我們填志願的時候, 就算我們不把大學錄取率拿來當填志願的依據, 家長跟老師絶對不會放任我們把"制服好不好看"或"吉他社強不強"拿來當作填志願的依據.

台灣就是這點可愛, 只要家長重視的東西, 學校就奉為圭臬. 在大學難考的年代, 哪個高中不把大學錄取率當作辦學成效的頭號指標?

現在大學變好考了, 家長開始擔心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 自然會把就業率升學率拿來填志願的衡量. 天下遠見之類的雜誌很多年前就開始做大學評鑑的專題, 或是哪些大學的畢業生最受企業青睞的調查, 原因無他, 這樣的資訊有它的市場, 有人重視.

當然就像你說的, 大學是研究及傳授知識的地方, 不是職業訓練所或介紹所, 不過至少在大學部, 這兩個目標應該不對立吧(?) 學生在這段期間主要是接受知識訓練而不是做研究, 而產業界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只是紮實的基礎訓練, 所以同一個領域裡, 知識訓練做得好的科系, 學生求職自然有優勢. 拿工業設計系來說, 大葉和元智的訓練品質, 反映在雇主的口碑上, 不會因為它們是私立學校而打折扣.

在培育更高知識的研究所或博士班裡, Euphtw 的觀察應該是很精確的, 學校偏離了對知識的追求. 這方面我不懂. 就不敢亂扯了.

大學會不會回去開高職五專? 我不曉得, 但學校也是反映需求的. 當初就是因為人人想念大學, 高職五專才會搶著改制大學, 改了才有錢賺嘛. 等到市場改變, 想念大學的人變少, 想學技術的人變多, 學校想要賺錢, 自然會跟著市場自我調整. 怎麼調整我不曉得, 但, 沒人會傻傻地虧錢吧?

至於市場會不會改變? 我是肯定的. 聽過一些有小孩的親戚朋友說, 如果小孩子對廚師或是修車有興趣, 會鼓勵他們往這個方向走, 總比唸個三流大學找不到工作來得好. 他們即使相信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是政府的責任, 對自己小孩的前途卻很精明, 不會硬把小孩往大學送.

 
At 8/22/2007 03:03:00 下午, Blogger Euphtw said...

關於市場機制,你應該比我懂多了。你的想法也是樂觀的。大學的科系這麼多,有的有明顯的就業市場,有的是歷史悠久的基礎研究科系,追求的是知識。如果不管哪一種科系,都被台灣人普遍的“精明“牽著走的話,我們教育的問題還是在那,只是從“讀書好“變成“如何能賺錢“罷了。學生還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爸媽說這樣好就唸這個。因此,這是為什麼我認為大學和技職教育應該區分清楚的原因。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