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午後
對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印象,來自於幾個曾在此展出的印象派特展。忘了是奧賽還是橘園來的畫展,讓人不出國也有機會欣賞到世界知名的畫作。美術館本身,卻從沒對它投以太多的注意。大概是當年年紀小不懂欣賞現代藝術作品,歷史課本又只介紹西洋和中國藝術史,對台灣本土藝術家卻隻字未提,讓我對北美館自身的館藏興趣缺缺。只覺得,這個採「井」字形結體的美術館外型,也十分具現代感,更是讓我害怕裡面的展覽大概跟建築物一樣難懂吧!
“長大“後參觀各國美術館的機會增多,雖還是個藝術門外漢,卻漸漸培養出逛美術館的興趣。每次回台灣,都會特別注意那一陣子台北有什麼展覽,藉此充實一下藝術心靈。像上上次回台灣,就特地跑去歷史博物館欣賞我很喜歡的畫家劉其偉的紀念畫展,上次回來,也在史博館看了千佛洞的展覽。岔開一下話題,提到史博館就不得不提一下它樓上的茶座。高中母校就在史博館對面的JY,介紹我認識了這讓人很喜歡的小小茶座。位在植物園荷花池正上方的茶座,付點茶資點壺茶和茶點,就可以在插著花的中國風座椅上,靜靜地欣賞荷花池的風光。自從知道這個小天地之後,每回來這看展覽,都不忘來這喝壺茶,沈澱一下身心再走呢!
逛完小小的台北故事館,天氣逐漸熱了起來,雖不知這天有什麼特展,JY與我決定到一旁的北美館吹吹冷氣看畫展。樓高三層的北美館,開館於1983年12月24日,挑高的大廳讓人一進去就覺得這是一個寬廣無比的藝術展出空間。以現代化、國際化和本土化為宗旨的北美館,門票只要台幣30塊,而且還提供免費的語音導覽服務,真的是讓人眼睛一亮。這樣一比,隔壁的台北故事館未免太商業化了吧!
這天,一樓有1940年出生於雲林北港的本土畫家蘇新甜的“循環空間繪畫“回顧展。我從來就不知道台灣有畫家致力於創作具深度錯覺、錯覺循環、多重世界和循環水平線的繪畫作品。走在展覽場中,彷彿進入一個奇幻世界。一幅幅看似“正常“的作品,卻都不合物理常規。這條線不該轉到那邊去,這個平面也不該是另一個世界的一部份,可是所有東西都神奇地共存在每幅畫作中。創作這些畫,應該都要經過精密的計畫吧!雖然看久了會讓人頭昏,但這些作品真的都很有趣。想到大學時修過的知覺心理學,知道錯覺是人類腦中自然產生的現象。把它應用在藝術創作,讓人印象深刻。
二樓,則是北美館的典藏常設展,這一陣子是展出本土畫家的靜物作品。本來對靜物不特別有興趣的我,總覺得那是很學院派的東西、很單調。聽著導覽走在一間間的展覽室中,看著各個畫家以個人風格和個人生活經驗,創作出千變萬化的靜物作品,竟也讓我慢慢體會靜物之美。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陳其寬的水彩作品。他的靜物裡,有山水呢!色彩又很柔和。我很好奇那些山水,是在靜物空間裡的人神遊的地方嗎? Image from 北美館
北美館的每一個樓層都有很大的空間,走著逛著,還會腿酸。用“心力交瘁“來形容參觀後的狀態,一點也不為過。舒適涼爽的展覽空間,有太多太多的東西可看,很適合來此渡過夏日午後。如果要輕鬆一點,花個一整天來看展覽應該很不錯。要稍事休息的時候,就到地下室去喝杯咖啡、吃塊蛋糕也很棒。另一個讓我很喜歡的地方,是地下室的書店。在這裡可以找到過去和現在特展的書籍,以及許多藝術相關叢書。我們就在此抱了陳其寬、劉其偉和席德進的畫冊回家呢!也看到有爸媽帶著小孩來這裡找書的,從小培養藝術氣質,真是不錯!
在北美館四周,也有不少雕塑作品可看。像這個由李再鈐創作的“紅不讓“,吸引了一群小孩坐在其上,竟也成了作品的一部份。
我很喜歡這個在北美館前吹奏音樂的雕塑作品,很有慶典的味道。
幾年沒來這裡,北美館旁現在是個大公園—中山美術公園。忘了以前這裡是什麼,現在有個沒什麼水的大水池和一些裝置藝術。與北美館一樣,這裡的特色就是寬廣。週日午後,這裡也似乎成了外勞的休憩之處,十分國際化的感覺。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個公園裡到處都是塗鴉。地上、台階上和建築物上,無所不在。怎麼會這樣呢?這大概是我這輩子一次看到最多塗鴉的地方了。難道,這也是美術公園的一部分?
五月初的星期天,我們渡過了一個充滿野趣、懷舊和藝術的一天。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隱身台北城內的童話小屋—台北故事館“
標籤: 台灣旅行手札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