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2018

五分之一個世紀的想念—英國國家藝廊(上)

IMG_0095 這個夏天的東南英格蘭之旅有個不同於以往小旅行的地方,那就是在單一城市停留近兩星期。會這麼做的原因,除了是倫敦、近郊與鄰近大學城可看性太高之外,主是還為了探訪帝國首都為數眾多的美術館們。 IMG_0101 成長於一試定終生聯考時代的我,國中的美術課從來就沒有正常教學過,往往都被「借課」拿來上主科或是考試。想想在這種不正常環境長大的台灣人,要培養健全的美學概念應該是緣木求魚吧!對西方藝術的認識當然不是來自美術課堂,反倒是歷史課關於法國印象派緣起的那一小段課文。好在自1990年代起,開始有西洋美術的特展引進台灣。印象中的第一個,是1993年來自法國瑪摩丹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 Monet)的「莫內及印象派畫作展」。永遠記得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我,第一次站在莫內(Claude Monet)畫作前所受的震撼。印象派,不再是歷史課本上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光影、色彩與美,說在我腦海內形成銘印作用也不為過!去美國念書前,又陸陸續續看了來自法國奧塞美術館(Musée d'Orsay)的「黃金印象」,以及橘園美術館(Musée de l'Orangerie)的「世紀風華」特展。雖然依舊是印象派畫作,卻從此啓蒙我對西方藝術的興趣。 IMG_0097 去美國念書住在大學城,學校的美術館雖然有張莫內的作品,精彩程度還是遠不如國家級的大美術館。趁著假期去芝加哥、紐約、波士頓與底特律時,莫不把握機會泡在這些大城市的眾美術館中。也許不是這些畫作的誕生地歐洲,卻已經讓人看得大呼過癮。對西方藝術的興趣,也漸漸從印象派往時代的前後延伸。等到回台灣建立自己生活、開始有機會到歐洲走探時,探訪當地的美術館就是旅行清單中不可錯過的一項了。荷蘭、比利時、義大利、瑞士、德國與丹麥美術館自中世紀以降的館藏,總是洗滌了我被台灣醜陋市容模糊的眼睛,療癒了枯竭的美學心靈。 IMG_2113
先讓時間回到19年前,跟老弟展開生平第一次自助旅行的我,還是那個只知道印象派的傢伙。來到倫敦,忙著到每個知名景點到此一遊,到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內賞畫,不在非做不可事項中。忘了為了什麼來到Trafalgar Square,看看做下一件事前還有點時間,決定晃進不用門票的國家藝廊逛逛,才赫然發現這裡有莫內的名作「The Water-Lily Pond」,也就是國中歷史課本上的那幅畫!當時的時間只夠我衝到畫前看一眼,最後抱著懊悔的心情離開倫敦。這段記憶伴隨著我過了五分之一個世紀,終於又找到機會來到倫敦,而且旅伴是同樣對西方藝術癡狂的JY,說什麼都要到各大美術館朝聖呀! IMG_0092 我們選了一個倫敦一早就在下雨的日子來到創立於1824年的國家藝廊,這棟雄偉的新古典主義建築近兩百年來收藏了西方各國的藝術作品。 IMG_0085
美術館內部也採新古典主義的沈穩大氣設計,跟19年前唯一不同的,是參觀人潮多很多。 IMG_0084 順著階梯爬上主要館藏所在的二樓,那三扇推門後方的紅色中央大廳,就是印象派的精華所在。 IMG_0058
跟許多西方大美術館一樣,大展廳接著小展廳,複雜地讓人容易迷失方向。 IMG_0082 為了怕錯過畫作,我們決定跟著房間編號一間間看過去。 IMG_0053
我們不是什麼藝術專家,想必進來看熱鬧的觀光客也不在少數,收藏有梵谷名作「Sunflowers」的中央大廳塞滿了人,幾乎到了寸步難行的地步。梵谷於1888年畫了這幅向日葵作品,當年是為了迎接高更(Paul Gauguin)到普羅旺斯的亞爾(Arles)與他同住,畫了一系列的作品掛在小屋中裝飾。他在花謝前共畫了四幅,但自認只有兩幅夠好而簽上自己的名字。倫敦收藏了其中一幅,另一幅則在慕尼黑的Neue Pinakothek(可惜我們2015年去的時候閉館整修)。我想梵谷的向日葵之所以這麼動人,在於花並非擬真,卻讓人感受到它的生命力。 IMG_1830
另一幅梵谷的名作,則是「Van Gogh's Chair」。這也是高更與他同住時期的創作。非常純樸的一張椅子以及題材,呼應著他在亞爾的貧苦生活,也暗示著他心靈的孤獨。二個月後,他就因精神崩潰而住進療養院。 IMG_0052 在梵谷的眾多作品中,我其實偏愛植物畫作,總覺得在他狂放的筆觸與用色下,可以碰觸到旺盛的生命力。這幅「Long Grass with Butterflies」是他精神崩潰住進St-Rémy療養院後,在院中花園的創作。 IMG_0069 當然,也要再次來到莫內繪於1899年的「The Water-Lily Pond」畫作前。比起梵谷,莫內的畫更重視光影。小時候的我,比較欣賞莫內作品的中規中矩。現在,也許更愛梵谷的狂放吧! IMG_0068
另一幅「Irises」,則繪於1914-1917年間。比起他的睡蓮,這幅鳶尾花筆觸更鬆,我非常喜歡。這改變,是來自年紀、心境還是白內障呢? IMG_0062 19年前,除了「發現」國家藝廊有莫內外,還首次認識了英國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JMW Turner。 IMG_0061 國家藝廊收藏了不只一幅這位科芬園理髮師之子、原本是地圖製圖師畫家的作品,而我最愛的是這幅「Rain, 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他的繪畫風格與同時期風景畫家大不同,細節少,而重視光影流動感。多為金黃色調的作品,總是洋溢著一股濃濃的浪漫情懷。 IMG_0059 跟他同個時期的另一位風景畫家John Constable,展現的是另一種恬靜的風格。這幅「The Hay Wain」對我來說最特別的地方,是畫作中的小屋在完稿後的近兩百年依舊屹立於Suffolk的鄉野,可以透過健行來到小屋前遙想大師心靈的悸動。 IMG_0073 另一個我非來國家藝廊不可的理由,是這裡收藏著兩幅我在世界各地展開追尋之旅的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其一,是繪於1670-1672年間的「A Young Woman standing at a Virginal」。 IMG_0074 另一幅繪於同樣時間的是「A Young Woman seated at a Virginal。維梅爾只有34幅作品傳世,大部份都是以家庭生活為題材,以側光來說故事,作品總是帶著一股神秘感。我對他的作品很有興趣,也因為只有34幅而興起何不試著把它們全看遍的念頭。在倫敦就可見到他的四幅畫作,之前已在白金漢宮見到一幅。有趣的是,這四幅畫作全都與音樂有關,不知是英國人喜歡這樣的題材,還是巧合呢?
 IMG_0077
國家藝廊裡的名作很多,再來這一幅可是重量級作品,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The Virgin of the Rocks」。文藝復興時期奇才達文西具有畫家與科學家多重身份,最有名的畫作非「Mona Lisa」與「The Last Supper」莫屬。會知道「The Virgin of the Rocks」這幅作品,其實是從暢銷小說「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來的。被John Brown當成小說題材的「The Virgin of the Rocks」收藏於巴黎羅浮宮中,但其實達文西畫了兩幅只有些許不同的「The Virgin of the Rocks」,另一就是國家藝廊位於我們眼前的這幅。我認為John Brown十分有想像力,而且是說故事的高手,成就「達文西密碼」成為巧妙結合歷史與藝術的推理小說。可惜後續牽扯到科學的作品就有點遜色了。
 IMG_0078
另一幅達文西的作品,則是「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 and Saint John the Baptist」。可以明顯看出這是一張尚在進行中的草圖,讓後人一窺大師的創作過程。

國家畫廊館藏豐富,紀錄完這幾幅對我來說有重要意義的畫作後,下一篇再來看看還有哪些精彩作品?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漫步Kew Gardens

標籤: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