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藝術之旅—老繪畫陳列館
到歐洲旅行,如果無緣欣賞音樂會,至少得到美術館接受藝術薰陶。西洋藝術愛好者來到慕尼黑,絕不可錯過的是老、新繪畫陳列館(Alte/Neue Pinakothek)。由路德維希一世於1836年成立、用來展出Wittelsbach家族藝術收藏的繪畫陳列館分為老新兩館,前者展示14到18世紀歐洲各國油畫,後者則是19到20世紀初的作品。本來想兩館都參觀,可惜新館正閉館整修中,連舊館也有大片區域封閉整建。即使有點遺憾,還是無損於這天午後久違的歐洲藝術饗宴。
曾在紐倫堡經過德國畫家Albrecht Dürer的故居,在老繪畫陳列館中有幾幅他的作品,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充滿神秘感、恍如耶穌化身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Fur-trimmed Robe)。
讓我們流連許久的,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畫作展區。如果是那時期義大利名家的愛好者,應該不難看出這幅聖母與聖嬰(Virgin and Child)是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作品。
比起達文西畫作總是帶點曖昧感,拉斐爾(Raphael)的(The Canigiani Holy Family)看起來溫暖又明亮。這幅作品的構圖和色彩,也讓我想起收藏於華府國家藝廊中的「謙遜的聖母(Alba Madonna)」。 我們也很愛Fra Filippo Lippi的風格,這幅是聖母領報(The Annunciation)。
這幅聖母與聖嬰(Virgin and Child)也是Lippi的作品。覺得比起同時代的畫家,他的畫作給我一種少女漫畫的浪漫感。
類似主題、卻很有現代感的這幅,是Francesco Raibolini的作品The Adoration of the Child 。 在老繪畫陳列館中,也有不少荷蘭和比利時畫家的作品。這一幅,是光影大師林布蘭(Rembrandt)的自畫像(Self-portrait)。我們也曾在華府的國家藝廊欣賞過畫家上了年紀後的自畫像。
巴洛克風格法蘭德斯畫家Peter Paul Rubens與妻子的自畫像(Rubens and Isabella Brant in the Honeysuckle Bower)。 荷蘭畫家Marinus van Reymerswaele的作品(The moneychanger and his wife),讓我們聯想到收藏於華府國家藝廊、由Quentin Massys所繪的(Ill-Matched Lovers)。 這幅風格特殊、甚至很有未來感的最後審判(The Last Judgment),是荷蘭畫家Hieronymus Bosch的作品。
這幅Holy Family,由法蘭德斯畫家Jan Brueghel所繪。不難看出他最有名的特徵,是畫花。連畫聖母與聖子也要花團錦簇呢! 這一幅,則是他父親Pieter Bruegel筆下的The Land of Cockaigne。明明是描繪人類的貪吃與懶散(七大罪之二),卻很有插畫般的趣味。 本來覺得畫面很可愛,卻發現這隻可憐的小豬身上插著刀,背也缺了一塊肉。
這幅老婦人人像畫,也是Pieter Bruegel的作品。發現自己很受他的風格吸引。 再來這幅農舍風景畫(Landscape with Farmhouse),是法蘭德斯畫家Cornelis van Dalem的作品。一路看下來,覺得16世紀時期的法蘭德斯畫風純樸貼近生活,比較打動人心。 接下來這些作品,主要因為題材有趣而被我們紀錄下來。像是拍賣展場的畫面中,竟出現了東方的彌勒佛,顯然當時東西方已開始交流。 這是Jan van Kessel the Elder的亞州大陸(The Continent of Asia)。 愛鳥的我們,也不忘從這些西洋古畫中賞鳥。這幅畫中有隻白琵鷺哩! 古畫中的各種野獸。 以上三幅來自Jan van Kessel the Elder的動物(The Animals)。 當然,也要收集西洋繪畫中的貓咪影像。 這來自Hendrik de Clerck的天堂(Paradise)一畫。 裸女旁的白貓,跟主人一樣心寬體胖。這是德國畫家Hans Baldung Grien的作品Allegories of Music and Peusdence。
此行參觀了兩間美術館,下一間將等到法蘭克福時探訪。多年欣賞西方繪畫下來,逐漸體會各個時期風格特色與演進。每次在歐美美學充電一次,就會有滿滿的感動呢!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帝王般的劇院—Cuvilliés-Theater“
標籤: 難得小旅行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