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Corner @ Amsterdam

來到阿姆斯特丹,除了開會外,另一大目標是位於博物館廣場的兩座美術館。

其一,是塞滿各國遊客的梵谷美術館(Van Gogh Museum)。

從一座美術館前排隊人潮的長度、禮品店的規模和導覽手冊有幾種語言,就可知道這座美術館受歡迎的程度。這麼擁擠的美術館,當然是不能拍照的。連進入館中,都得過金屬探測門。在這麼多人的狀況下,其實不是欣賞梵谷畫作的最佳狀態。但能夠親身站在這位我很愛畫家的作品前,其他的就不能太在乎了。

之前提過梵谷畫了不只一幅「食薯者(The potato eaters)」。這幅繪於1885年的作品,屬於梵谷的早期作品。梵谷,違背父親希望他成為牧師的旨意,追求畫家的生涯。但他不要畫那些風花雪月的題材,而希望與農人同在、成為一位庶民畫家。而這幅食薯者,充分呈現這樣的內心世界。自從在歷史課本上認識梵谷、又從台灣、美國到荷蘭一路追尋他繪畫的腳步,終能站在這幅畫作前時,我感動得想掉淚。

這也是一幅梵谷的早期作品,繪於Nuenen。雖還不見梵谷後期奔放的筆觸,他畫中特有的無聲力量已經展現。

梵谷的繪畫生涯,成熟於普羅旺斯時期。他膾炙人口的向日葵畫作,就是在Arles所繪。

我發現梵谷是一位很愛畫花的畫家。這幅鳶尾花,繪於他在Saint-Rémy治療精神疾病時期。

來到梵谷美術館,很期待能夠欣賞他在Arles時期畫的臥室。一個儉樸的藍色小房間,除了一張黃色單人床、一張小桌子、兩張椅子和牆上的畫作外,沒有多餘的東西。這就是畫家的棲身之所和避風港。可惜的是,我們到訪的時候這幅畫正在進行修復,無緣見上一面啊!

還好,「高更的椅子」還在。梵谷旅居普羅旺斯時,邀請高更一同到Arles創作。比起梵谷幾無長物的房間,他筆下高更的椅子看起來舒適許多。

這幅色彩鮮豔,但透露著詭譎氣氛的「麥田與烏鴉」,被許多人懷疑是梵谷最後一幅作品。飽受精神之苦的梵谷,最後在1890年自殺。這幅畫作中,一條道路在麥田終止,加上滿天飛舞的烏鴉,是否暗示著他的生命已到臨界值呢?雖然依舊是一幅充滿力量的作品,美術館的禮品店也主打這幅畫,但我實在沒勇氣帶它回家。

而在梵谷美術館隔壁,則是館藏同樣精彩、也同樣禁止攝影的Rijksmuseum。

我們依舊是為了其中四幅維梅爾畫作而來。

最有名的一幅,是「The Kitchen Maid」。身穿黃藍對比色的女傭,正在廚房倒牛奶。雖是尋常風景,透過維梅爾巧妙運用光影,讓我們彷如就在廚房門口目睹這一幕般。

另外,是維梅爾少數的戶外畫「The Little Street」。沒有人知道,畫中的房屋和街道是否真實存在。不管是維梅爾家鄉台夫特的一角,還是來自畫家腦中的想像,這幅作品顯現日常生活的寧靜氣氛,讓它也成為為維梅爾的傑作之一。

「Woman Reading a Letter」,是大家很熟悉的構圖—一個女人站在一幅地圖掛氈之前,左側有光線灑入。專心讀信的婦人,信中在說些什麼呢?

另外一幅「Love Letter」,也跟信有關。畫中的小姐,又是穿著那件常在維梅爾畫中出現的黃色外套。這幅畫,讓我有電影場景的聯想。導演運用長鏡頭,將大家的視線導入房間之中。拿著魯特琴的小姐似乎在問女僕,是誰捎信來?

另外一個重點,依舊是林布蘭。在Rijksmuseum,收藏著畫家年輕時的自畫像。

而我們,還為了壓軸的那幅「夜巡(Night Watch)」而來。這幅巨大的畫作,長437公分、寬363公分,主題是Frans Banning Cocq和Willem van Ruytenburch帶領的民兵隊伍。其實「夜巡」這個標題是錯誤的,歲月在畫上累積的油污,讓大家誤以為這是個夜晚場景。

另一幅名作,是「The Jewish Bride」。其實,畫中人物的身份依舊充滿爭議。這幅畫令我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林布蘭特有的色彩和光影變化。

這趟旅行,在藝術方面看得真的很過癮。難怪,有志從事藝術工作的人,都得到歐洲走一遭。直接站在那些作品前的感動,是書本傳達不來的。在欣賞畫作的時候,還讓我發現其實並非所有的歐洲人都是守法的。在梵谷美術館,不時見到有人拿起相機偷拍。在禁止飲食的館內,還大喇喇地喝水。也許是因為梵谷的名氣太響亮,吸引了一些平時不看畫展而是來湊熱鬧的傢伙吧!不管如何,荷蘭海牙Mauritshuis、梵谷森林的庫勒慕勒美術館,加上阿姆斯特丹的這兩座加起來的藝術之旅,實在是太精彩了!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荷蘭政治之都—海牙“
標籤: 難得小旅行
2 Comments:
我可以想像你當面看到畫的震撼,我也曾經在羅浮宮、大都會博物館、和不同的展覽看到自己喜歡的畫家的畫作而感動不已,自己畫人像畫了十多年了,每當看到畫家描繪生動的五官或動作,都會在畫前停留好久,想用眼睛把眼前的畫照下來,成為自己的畫畫經驗
我則是期待每一次的賞畫經驗可以增進我的美學觀點,幫我拍出好照片呢!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