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馬偕遊淡水
來到淡水,不能不去探訪百年前到此傳教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的足跡。
暮色之中的淡水,小鎮中心小丘上的歌德式尖塔,讓人恍如穿越時空,來到中世紀的歐洲。
穿越曲折的小巷走訪躲在層層房舍之中的淡水禮拜堂,在一瞬間真的以為自己身在歐洲。
比起多年以前,教堂前的街屋拆了,一個小小狹長的廣場儼然成形。歲月的痕跡,全寫在剩餘的紅磚牆上。
生於1844年的馬偕牧師,來自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他在1871年被長老教會派到台灣傳教。在北台灣傳福音的他,不僅學會了台語,還在1878年娶了台灣女子張聰明為妻。1901年馬偕因喉癌去世,並長眠於淡水。原來,早在說台語和以這塊土地為永久的家被當成愛台灣的指標之前,傳教士們早已身體力行。
這棟被南國景色圍繞的紅磚禮拜堂,原址就是當年馬偕傳教的地方。
1932年,由馬偕的兒子偕叡廉設計現在的禮拜堂。
現在,這裡成為縣定古蹟。
抬頭仰望,會不會更接近馬偕的精神一點?
禮拜堂的隔壁,是閩南房舍外觀,配上西式窗櫺的滬尾偕醫館。
建於1879年的偕醫館,由馬偕所設計。他在這裡,照顧當年在北台灣生活各個族群的健康。
現在的偕醫館,也是縣定古蹟。過去只能在門外張望,遙想當年馬偕在此為人拔牙的光景;現在,這裡成了紀念館和咖啡店,可以進去瞧瞧屋裡的西式壁爐和相關史蹟。可惜室內不能拍照,倒是被斜陽照射的窗櫺很有味道,讓人以為馬偕就在裡面為人動手術呢!
天很快就暗了,來不及到真理大學的校園裡去探訪理學堂大書院(又稱牛津學堂),這個當年由馬偕興辦的新式學校。那就留待下回週間出走的時候吧!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週間,流浪到淡水“
標籤: 台灣旅行手札
4 Comments:
這間禮拜堂真的是那條街上很妙的一個存在。沿著商業充斥的柏油路走,一拐彎就彷彿走進了過去的歐洲街道:磚牆石子路,依稀還有馬車喀啦喀啦的從身邊過去。
真理大學很漂亮,所以,開始期待你的新照片=)
哇,好漂亮的禮拜堂。
磚造的房子,還能蓋得這麼精緻,很棒。
現在的砌磚師傅,已經很少能蓋出這種多造型的磚造房屋了,那是特殊的技藝。
不知是你攝影技術好,還是他的磚頭好?怎麼這棟樓看起來像新的?
還有,那棟滬尾偕醫館的砌磚是白色的?白色油漆嗎?
上個星期,我在彰化八卦山腳下的武德殿旁,看見一座像廟的老人會館,它的圍牆也是這種閩南式的砌磚,蠻有特色的。
To Litshu,
沒錯,那就是我的聯想呢!
淡水還有好多地方可以探訪,當然一定要再去的啦!
To Diego,
看起來的確很新。但我手邊的資料沒說它有沒有重修過。說不定因為一直在使用,所以很認真維護吧!
偕醫館的白磚,我覺得是漆上去的。這種東西合璧的磚造老建築,真的很有特色和味道。
偕醫館可以進去參觀 還可以喝咖啡ㄚ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