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一世紀—國立台灣博物館
過去兩年多,也許是意識到自己將回故鄉投入繁忙的工作,總是試著每半年就出門渡個假,去領略這個世界。果然,回台將近半年,每天都在為明天擔心,渡假的計畫連個影都沒有。在無法出遠門的情況下,只好在身邊尋找一點異國情調。像是,到台北城中的國立台灣博物館,想像自己正在仰望雅典的帕德嫩神廟。
台北城中有不少日治時代留下來的老建築。對於某些人來說,那是歷史上屈辱的一頁;但在我眼中,那不僅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更是人民無法掌控自己前途時的產物。當這些建築依舊屹立在這片土地上時,就是面時時警惕人們的鏡子。其實也不用以這麼嚴肅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老房子,每天身處遍佈全台奇醜無比的現代建築中,偶爾來到這些百年老房舍前,可以修補一下逐漸失衡的審美眼光。
國立台灣博物館,在百年前可不是喚做這個名字。雖然一直以來它都是個博物館,而且展覽項目是關於台灣的自然史和人類學,它創立之初(1908年)名為「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在1915年,它遷來當初名為「兒玉總督及後藤民政長官紀念博物館」的現址。顧名思義,這棟仿希臘神殿的建築,是當時的統治者為了紀念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而建。當日本戰敗退出台灣,它換了一個名字,在1949年改稱「臺灣省立博物館」。廢省之後它回歸中央管轄,於1999年再度更名為「國立台灣博物館」。這個被譽為「台灣現代知識啟蒙地」、全台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自己剛好是台灣近代史的最佳見證。它蓋在清代天后宮原址之上(原建築被日本人強迫拆除),逃過了二戰戰火,又歷經了政權更迭,卻一直維持著博物館的身分,更在今年歡度百歲生日。
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我來過這裡幾次,因為嚮往自然史學家的生活。這回,卻是第一次細看它的建築之美。爬上館外石階穿過大門,將館前路的喧譁和政治法律的紛亂暫時阻絕於門外,博物館內是另一個世界,華麗的大廳著實讓人驚豔。
方正的挑高大廳有個自然採光的圓頂。台北夏日熾熱的陽光透過圓頂的彩繪玻璃灑下,成了歡迎人們的美妙光線。
順著大廳一角的樓梯爬上二樓,每個腳步聲似乎都帶有歷史的回音。
二樓迴廊,是欣賞環繞大廳三十二根柯林斯式長柱的好所在。乳白色的石柱和柱頭的紋飾,顯示著現代建築少有的不凡氣質。
漫步其中,我想像這是一棟歐洲貴族的大宅第。
我與其他盛裝打扮的仕女紳士們,正要穿過迴廊去參加大廳中的舞會。
在舞會的衣香鬢影中,歐洲、日本、中國、台灣......歷史的軌跡與圖像層層疊疊,再也分不清楚真實與虛幻。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夜空的笑臉“
標籤: 台灣旅行手札
3 Comments:
好漂亮!
Wow...這麼華麗的建築!原來我對我生長的土地還有很多不瞭解的地方啊~
而且原來百年館慶的時候我正在台北城流浪,居然完全不知道這件事,看起來要去拜訪要等下次回台灣了...:(
To Vera,
的確是個讓人眼睛一亮的地方吧!
To Alter Ego,
原來你是今年出國的啊!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生長的土地認識真的太少,實在是很可惜也很令人心驚的一件事。這麼美、這麼多樣的故鄉,我們可要好好珍惜啊!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