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日偏食
才進入五月,台灣的天氣就變得又乾又熱。想到炎炎夏日即將來臨,且疫情又再度升溫,就讓人感到沮喪。太陽,是地球上的生物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想忽略也不可能。但在日食發生之際,就更能體會陽光對溫度的巨大影響。
去年的六月二十一日是夏至,這一天不僅是北半球日照最長的一天,台灣也剛好可以觀察到日環食與日偏食。
雖然高中曾參加過科研社地科組四處觀星,這回沒特地下南部追日環食。台北位於偏食帶上,午後即將來到食甚之際,也就是太陽被月球遮蔽面達91.7%時,還是忍不住出門瞧瞧。
不管是日環食或日偏食,都不宜用肉眼直接觀察。沒特別準備觀察工具的我們,拿了電鍋蒸架就出門,打算以針孔成像的原理投影觀看。
其實不用靠針孔,光是公園裡樹葉的縫隙就有同樣的效果。這難得一見的景象有點浪漫,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此刻的光線果真暗了些,氣溫也立刻低了不少。對台灣人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科學教育機會。可惜缺乏科普訓練的媒體,對於各種自然現象往往愛用「奇觀」來描述,日偏食/環食也不例外。中文的「奇」,的確有少有的意思。若以這個意思來看久久出現一次的天文現象,是沒有太離題。但「奇」大多數的時候,有怪異、不尋常或出乎意外之意。日食的成因非常清楚,一點也不奇怪或難以解釋。以「奇觀」稱之,就暴露水準之低弱了。不過錯過這次的日環食,下一次在台灣要再能觀察到是2215年,那奇觀就奇觀吧!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混搭風的汐止拱北殿“
標籤: 台灣旅行手札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