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想成為考古學家的地方—大英博物館
對於一個昔日的大帝國來說,首都會有不同類型的國家級博物館來展示人文史、自然史、藝術與工藝收藏。在倫敦,這四個項目分別由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自然史博物館(Nature History Museum)、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與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所展示。對於一般遊客而言,就算再怎麼對博物館沒興趣,大概都會去大英博物館看看熱鬧。再怎麼說,那裡可是有埃及之外最多的木乃伊收藏呢! 我們在一個週六午後,搭地鐵來到成立於1753年的大英博物館。因為擔心恐攻而必須先通過安檢,排了一陣子隊才得以進入這棟建於1852年、仿造希臘神廟外觀的博物館內參觀。 一進入博物館的伊利莎白二世大廳(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發現跟記憶裡的模樣很不一樣。查了資料,才知道這座大廳是在2000年才落成啓用。 捐了兩英鎊拿了一份博物館地圖,我們決定依照房間編號來參觀館藏,這樣最不會迷失方向。編號一號的長形房間,是啓蒙藝廊(Enlightenment Gallery)。在17-18世紀,學者為了將歐洲自無知與神權至上的社會中解放,而開始強調理性與知識的重要,稱為啓蒙運動。國家藝廊的啓蒙藝廊,原本是國王圖書館(King's Library)的一部份,擁有喬治三世(George III)收集的超過六萬五千冊書籍,之後再由喬治四世(George IV)捐給國家。現在大部份的書籍收藏於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中,留在大英博物館的文物因為跟啓蒙運動有關,而被命名啓蒙藝廊。對於書蟲我來說,來到這樣的空間簡直興奮莫名,恨不得每本書都翻開來瞧瞧啊(當然不行)!也不禁想起最近台灣的公投結果,只能揮淚感歎生活於此的人們根本還沒被啓蒙,而行事缺乏邏輯與理性呢! 可想而知,大英博物館是我們在倫敦探訪的眾博物館中人潮最擁擠的一座,參觀品質大打折扣。尤其是埃及文物展區,我們只能揮汗耐著性子,在人群中與古埃及文化面對面接觸。 不知為何,從小我就對神秘的古文明充滿興趣,立下心願有朝一日要去埃及看金字塔、祕魯看馬丘比丘,以及柬埔寨看吳哥窟。這些地方不是戰亂,就是遙遠,到目前為止只實現離台彎最近的吳哥窟部份。所以能夠在大英博物館親眼見到來自埃及的壁畫、石刻與木乃伊,實在是相當激動。
其中我很感興趣的,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後人之所以能破解象形文字的意義,在於一塊也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Rosetta Stone(不在照片裡)。這塊刻於西元前196年的石碑,是在1799年拿破崙入侵埃及時被隨行的軍人所發現,上面刻有古埃及象形文(Ancient Egyptian hieroglyphs)、世俗體(Demotic script)與希臘文三種文字,讓世人對於埃及象形文字的瞭解不再只是圖案而已。之所以選這張照片,在於裡面有隻我們見過的鳥—埃及雁(Egyptian Goose)。
從傳世的文物與木乃伊中得知,貓在古埃及占有重要地位。19年前到訪的那次,我還買了這隻銅貓的迷你複製品呢!
人最多的一區,是展示木乃伊與彩繪棺木的展間。實在很難想像千年之後的棺木彩繪依舊如此鮮豔,也因為這些棺木讓後人得以一窺古埃及人的世界觀。
在埃及展區的隔壁,是同樣讓我們充滿興趣的美索不達米亞亞述文明區。
兩河流域地區人們的髮型與鬍型很特別,跟鄰居埃及與希臘很不一樣,一眼就可以認出。親眼見過這些充滿魅力的雕像與石刻後,想起宮崎駿動畫「風之谷」中的許多元素應該就是取自此文明。 我喜歡陶盆上線條簡單利落的動物畫像。也許就是因為這種原始質樸的美感,讓我對民族風深深著迷。
大英博物館的另一大吸引力,就是希臘羅馬文化的收藏。19年前曾被建於西元前390年的Nereid Monument深深震撼,這次依舊不例外。Nereid Monument原本建於土耳其半島的地中海側,擁有細緻石雕的它功能是陵墓,但在拜占庭時期成了廢墟,直到1840年代被英國旅行家Charles Fellows發現。
不管是大尺度的神廟,還是小陶甕,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都讓人充滿興趣。 在地中海畔成長茁壯的文明,海洋的影響反映於工藝品的製作上。
有些藝品則讓我有外星人的聯想。
除了歐亞地區外,地下室還有非洲文化的展間。藝品製作的靈感,當然取材自當地的野生動物。 另外也讓我很感興趣的,是中南美洲的馬雅印加文化。
在大英博物館,可以一次把世界各文化的精華看盡,實在非常過癮。雖然這些文物的取得手段不少讓人有疑慮(埃及就極力主張該歸還),且若能在原本的土地上探索它們會更有意義,我還是可以想像它們對參觀者所帶來的震撼與悸動。若我在倫敦長大,從小就與這些文物可以如此近距離的接觸,應該會立定志向要當個考古學家吧!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印象派愛好者來倫敦不能錯過—Courtauld Gallery“
標籤: 難得小旅行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