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康河(下)
隨著大學生模樣船伕的沿途解說,我們穿過了Clare Bridge,繼續往北漂蕩。 在Garret Hostel Bridge下方,是旅人可以自己租艘方頭平底船體驗康河撐篙的地方。看似容易,一路上我們遇見不少掉了長篙等待救援的畫面,當然也聽見許多青春的笑語。 坐在船伕正前方的我,一路淋著長篙流下的康河水珠,來到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創立於1546年的三一學院,可是一所大有來頭的學院。畢業自三一學院的名人不僅有牛頓(Isaac Newton)、拜倫(LordvByron)、查理王子(Prince Charles),以及六位英國首相外,還出了高達33位的諾貝爾獎得主,包括發現神經傳導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的Alan Hodgkin和Andrew Huxley。 如此鼎盛的學術風氣,不難想像這裡有座建於1676年的圖書館Wren Library,收藏著包涵牛頓在內的手稿、研究論文與歷史珍本。
圖書館旁,是建於1764年的石橋Trinity Bridge。它的造型跟Clare Bridge很像,但我私心認為後者較美。 康河在Wren Library前往右轉了90度,恰可趁機欣賞創立於1511年的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在康河兩側的特色建築。 左手邊,是建於1826年的New Court。採新哥德主義風格的它,因為造型方正和華麗的立面,被暱稱為「結婚蛋糕」。 連接左右兩岸聖約翰學院有兩座橋,第一座是建於1709年的廚房橋(Kitchen Bridge)。
它也是康河上第二古老的橋。 緊接在廚房橋之後的,是康河上最有名的歎息橋(Bridge of Sighs)。 這座建於1831年、連接Third Court和New Court的新哥德風有頂石橋,因為造型類似威尼斯的歎息橋而得名。當年去威尼斯的時候,歎息橋被包起整修。看到眼前的這一座,稍稍彌補了遺憾。
跟它的鄰居三一學院一樣,它也是名人輩出,包含十位諾貝爾獎得主、七位英國首相與12位各國大主教。 在午後的豔陽下,我們搭乘方頭平底船一路來到Magdalene Bridge才回頭。也許沒見到詩人眼中的夕陽金柳與彩虹似的潭水,船上搭載的是各國旅人而非一船星輝,我可以體會充滿靈秀之氣的劍橋為何會讓詩人難以忘懷。劍橋不僅跟百年前的上海大不同,即使是現代的台北也無法相提並論。不過我不甘心只做康河柔波裏的一條水草,接下來要到各學院裡沈浸在幾百年來的學術氣息中!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再見康河(上)“
標籤: 難得小旅行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