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2017

變成四不像的建功神社

IMG_0046 離開歐風十足的「香色」後,我們到距離僅450公尺之遙的植物園飯後散步。每次來植物園,不是尋鳥蹤就是到一旁的史博館看展。這回,晃進人煙稀少的「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瞧瞧。從書中得知,這棟外表十足中國北方宮殿風,也頗像天壇樣貌的建築,原是建於1928年、用以供奉日治時期對台有功人士(不分台日)的建功神社。你會跟我一樣好奇,當年的神社是戰後被國民黨拆了改建為現今模樣了嗎?不然眼前的建築可嗅不出一絲日本神社的味道,內部設計反倒帶著濃濃的歐式氣息。 IMG_0044
明治維新後,日本建築師大量採用西方的建築語彙來設計新建築,而之後成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更成為各建築師揮灑的舞台。建功神社,即是當時的建築名家井手薰的設計。他融合了漢、和、洋三種建築風格,建造了可說是相當大膽創新的建功神社。它異於傳統神社的模樣,在當時也引發不小的爭議。所以當我們步入這棟奇異建築內部時,若不知其歷史,從它的空間設計會以為原本是座博物館呢!二戰結束後,原本神社的鳥居與兩側迴廊都被拆除,主殿原本的拜占庭式圓頂也被天壇式的攢尖屋頂包裹,只保存了神社的圓頂大廳。即使大廳倖免於難,圓頂內側被加上了俗豔的彩繪以及巨大的國民黨徽(光芒頂到邊的不是國徽),大廳四側的圓拱也被增添了梅花浮雕。這些累贅,讓今天的建功神社成為一座不折不扣的四不像建築。在台灣藝術展覽場地不算少的今天,位於植物園一角的它顯得落寞,甚至頗有蚊子館的味道。若要來個台北奇特建築排行,建功神社絕對可以排上前幾名。在政黨輪替已幾回的今天,著實好奇它的未來會如何?需不需要也轉型正義一下(至少外觀)?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優雅生活的幻想 @ 香色"

標籤: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