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2007

聽一半就跑掉的音樂會—Anoushka Shankar


在美國聽了無數場世界級交響樂團和音樂家的演出,音樂形式從古典音樂到世界音樂,從來就沒有發生讓我聽了大失所望、甚至聽不下去的音樂會。你叫的出名字的大樂團,像是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紐約愛樂、聖彼得堡愛樂......,我們通通有幸欣賞他們的演出。而來自世界各地的民謠團體,像是愛爾蘭的Chieftains,甚至台灣的優劇場,我們也都在安亞伯與他們相遇。當時,總是喜孜孜地用十到二十塊美金的票價,聆聽美妙的音樂表演。之後臉上掛著幸福的笑容在寒風中(秋冬的音樂季,很少不冷的),與JY和一同去聽音樂會的朋友一路討論回家。

雖然到了西雅圖這個大城市,也不再是學生身份,音樂會的票價高了許多,JY與我還是盡量尋找我們有興趣的音樂會去滿足一下音樂心靈上的需求。在今年的音樂季裡,發現印度西塔琴音樂大師Ravi Shankar的女兒Anoushka Shankar要來西雅圖的Benaroya Hall表演。我們很喜歡餘音繚繞的西塔琴音樂,也曾經在2004年九月在安亞伯欣賞到當時已高齡84歲的Ravi Shankar的精湛演出。有女傳其衣帛,我們很好奇Anoushka Shankar的西塔琴功力是否像她老爸一樣好,就上網訂票前往欣賞。

話說2004年Ravi Shankar本人親自演出的那場音樂會,安亞伯建於1913年、可容納3538人的Hill Auditorium全場爆滿,只為了聆聽有“世界音樂教父“稱號的Ravi Shankar的演出。我從來沒在一個音樂會裡,在表演者出場的時候就已經是全場起立鼓掌來歡迎。而這樣的一個景象,就在Ravi Shankar緩緩步上鋪著印度地毯的舞台時發生。Ravi Shankar是將印度音樂成功推向世界舞台的第一人。不僅本身是西塔琴的高手,還創作了兩首西塔琴協奏曲,並和古典音樂演奏家如小提琴家曼紐因和長笛大師朗帕爾一同演出過。真的讓他聲名大造的,大概是70年代與披頭四合作,讓印度音樂走進一般社會大眾,尤其是嬉皮世代的腦海中。

當晚的音樂會,由Ravi Shankar盤腿坐於舞台正中的地毯上,並由印度手鼓tabla和其他印度傳統樂器伴奏下,演出一首首的Raga—一種印度傳統音樂形式,有點類似中國音樂的曲牌,有固定的調式和發展,但可由演出者即興發揮的樂曲。只見一個滿頭白髮的老人,拿著巨大的西塔琴,從緩慢安靜的樂音開始,隨著樂曲的演進,逐漸加快速度,節奏與琴音越來越複雜和高昂,觀眾的情緒也深陷其中,幾乎要隨著音樂起舞,直到最後一個音落下為止!那充滿神祕魔力的樂聲,只能用enchanting來形容。而Ravi Shanka彈奏西塔琴的模樣和高超技巧,就像重金屬樂團的貝斯手一樣有煽動觀眾情緒的效果,而台下的觀眾從迷戀重金屬音樂的年輕小夥子,變成一群在音樂廳裡正經危坐,卻又很想起立隨著音樂搖擺身體的人們(許多年紀都不小了)。實在是一場令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的音樂會。

也因為如此,我們實在很想從他的女兒身上尋回當年那場音樂會帶給我們的震撼。1981年出生的Anoushka Shankar,九歲開始跟著Ravi Shankar學習西塔琴。也許因為有個如此有名的老爸,她似乎決定走自己的音樂之路。Anoushka Shankar的西塔音樂,也許根源在印度古典音樂,但她除了印度傳統樂器外,還加入了西方現代樂器和電子音樂,如鋼琴、貝斯和爵士鼓等等。

上星期一晚上的音樂會一開始,我們著實大大吃了一驚。只是,不是好的那一邊啊!也許音樂的旋律本身還是印度音樂那股神祕的氣氛,但她加入這些吵死人現代樂器的樂聲,實在與西塔琴餘音繚繞的氣質太不搭配了。為了與這些音量很大的樂器抗衡,所有的樂器前都加了麥克風,音量開的極大不說,還加了回音的效果,讓整個音樂廳轟轟作響。每首樂曲,都是從頭到尾一樣大聲,一樣速度,那從靜謐到狂熱的西塔音樂完全消失無蹤。JY與我不是那種食古不化,無法接受所謂fusion音樂的人,但這樣的新西塔音樂,實在太讓我們吃驚和難以消受。我倆坐立難安了半場音樂會,當中場休息的時候,問對方的第一句話都是“還想聽下半場嗎?“。兩個人的反應都是,還是算了吧......這父女倆的音樂會,怎麼會差這麼多呢?

所以,這場演出成了我第一次聽了一半就逃之夭夭的音樂會。Anoushka,實在很抱歉啊,我們還是比較喜歡妳老爸的那種風格。西塔琴音樂,還是讓它以本來的面目存在吧!

Images from Amazon.com

藝文手札上一篇“春天是讀珍奧斯丁的季節

標籤:

10 Comments:

At 4/19/2007 11:23:0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哇你們聽過現場的Ravi Shankar喔, 當場羨慕死一堆人...其實我也很想去聽Shankar 小妹的Rise Up, 還好因為太貴而作罷...感謝兩位神農氏代嚐百草.

如果你們不太能接受fusion的話, 那Children of the Revolution可以直接略過了. (我只是看在免費所以不去白不去)

 
At 4/20/2007 12:57:00 上午, Blogger Euphtw said...

以前總是看到音樂類型有興趣就買票去聽,反正學生當天的Rush Ticket便宜。很幸運的,也都遇到合口味的音樂。沒想到,Anoushka是第一個破功的。她老爸的演出,就真的沒話講了。當時除了抱著去瞻仰的心情之外,也擔心他一把年紀,錯過這次以後就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了呢!

就像我文章裡所說的,我們並非不能接受fusion。只要融合的自然,我們還是很欣賞。只是Anoushka的,實在融的不好。那些樂器的風格與音量,根本與西塔琴不搭。那星期五到底要不要去呢?待我去網路試聽看看。

 
At 4/17/2008 09:19:00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音樂上哪有所謂的"本來的面貌"
一般人認為音樂上所謂的主流與傳統面貌
也是不知經過多少前人的揣摩和實驗
才有的結果
消費者永遠不會想要懂音樂如何演化
只負責在製造者完成作品後錦上添花
以及開發新型態途中碎碎唸...

 
At 4/18/2008 03:16:00 下午, Blogger Euphtw said...

這樣也會有人不高興啊?大家是不是都誤會我的意思了?我並非食古不化不能接受音樂的演進,而是喜不喜歡各種新音樂的風格罷了。一種被某個民族或文化持續演奏百年甚至千年的音樂,應該可以稱為傳統吧?在這個傳統上創新或融合新元素當然可以,但每個人欣不欣賞是a matter of taste。也許你可以說不是每個人有興趣了解音樂的演化,但主觀地決定自己聽完後的感想,不就是每種藝術存在以來都要面對的嗎?姑且就稱這是碎碎唸吧......

 
At 6/27/2008 12:51:00 上午, Blogger vivaindia said...

一場先天不足 後天失調的音樂會
吳德朗 by 台北印度音樂文化中心
Anoushka Shankar安諾舒卡 香卡(安奴夏客 香卡)想跳脫傳統曲目和表演的方式,來證明她的年少輕狂的判逆性還是優越性(註一),以實際行動和西方的樂器結合和鋼琴大提琴的融合,6月24日在中正國家音樂廳演出,顯然令人失望!
由於沒有節目單,我記得全場音樂會演出了8首曲目,第一首是傳統曲目和最後一首固然加上了鋼琴、大提琴,勉强還算是。這頭、尾二首是Anoushka於1998年由天使唱片出版的浪漫又不失浪瀾壯闊的作品。頗受好評,是我經常堆薦給入門朋友的印度古典樂的唱片。
西塔琴和鋼琴是東西方代表器樂,偏偏這二種樂器是非常獨立自主性强的領導樂器,為了個人的好惡,勉強搭在一起,在Jazz樂,無可厚非,强調西塔琴王朝的傳人的她,似乎把觀眾的耳朵當”白老鼠”?
第二首的曲目,無需看譜的西塔琴和逐”音”看譜彈奏的鋼琴令人莞爾。不過,這首融合還算順耳。接下來的曲目中,除了融合了西方的Jazz還有一曲居然是印象派杜布西的鋼琴曲目,足證這是一場Anoushka的實驗音樂會。
雖然第一和最後一首和Anoushka在1998年,天使唱片出的相同的Raga曲目,理論上現場一定好過錄音。但國家音樂廳演出整場的音效失控。不知是PA調音不好,爾或國家音樂廳演的音响,還是環境空間的問題?誏這場音樂會成了一場”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音樂會”。
表演間Anoushka和其他樂器,好幾回西塔琴失調亂了套,Tabla鼓除了最後一曲尚可,其他幾首聲音全糊了,其中有一曲鼓手Tanmoy Bose吟唱鼓的口訣(Bol)Vocal慘不忍睹。Tanmoy Bose是非常傑出的Tabla鼓手,如果當天他在觀眾席,他一定大哭一場。
印度古典音樂的精髓在寧靜至遠的Alap,換言之所有的樂師將先人所約定俗成的Raga,透過獨特的造詣和當下的領悟,逐漸成形,奏出美麗的樂章,引領聽眾融入印度獨特的音樂之美,令聽眾滿足,和演出人共鳴感同身受。
然而今晚Anoushka全部採用Aochar(極短的Alap快速的讓鼓加入,進入主旋律及加快Tampo)這種上了車就猛採油門,偶兒為之,無可厚非,但如已成為Anoushka的習慣,那她的音樂應是走”世界音樂”已逐漸和傳統音樂脫勾,那是她的選擇,但令我失望。
綜觀這場音樂會,由於奇差無比的音效,看不到技巧,Anoushka創新的曲目,成為失魂的印度古典音樂會。
該晚,我全場四處觀察,相信很多人可能是印度音樂初體驗,如你開始喜歡印度音樂,那太好了!如果你不喜歡今晚的音樂會,我
告訴你眞正的印度音樂不是這樣的!建議你去買拉威香卡的任何一張或尼克希爾班那吉( Pundit Nikhil Banerjee 1931-1986)的唱片。即便是Anoushka 1998青澀年代的天使牌CD也可,這些唱片可是道地的印度音樂,决不會誏你失望的。
拉威香卡和馬友友、基頓‧克萊曼(Gidon Kremer)出過不少和異國相融的音樂註三,那可是對自已傳統音樂打下多年的基礎,並獲全世界肯定後,才嘗試的新領域。Anoushka在天王父親的庇蔭,或和在西方的成長環境的個性使然,可”為所欲為”無所忌憚去衝撞、創新,令人生羨;但本人添為Anoushka中文介紹者也是的第一人(註四),引進過數十場印度音樂舞蹈大師之表演,親臨拉威香卡和阿里阿卡巴汗(Ali Akber Khan)的音樂會,對Anoushka這場難得的音樂會,至表惋惜!


註一:或許Anoushka想盡早跳脫父親及眾多傳統琴師的窠臼。
註二:全曲由父親製作編曲,共五首,每一首曲目均附有浪漫詩。
註三:Grammaphon Toward the Rising sun 日本融合曲。
註四:新象當晚販售的Anoushka中文介紹就是”引”自本人的文章”
www.indianandworldmusic.net。

 
At 7/02/2008 01:39:00 上午, Blogger Euphtw said...

謝謝你的資訊。請問你是吳德朗本人嗎?

 
At 7/03/2008 12:16:00 上午, Blogger vivaindia said...

印度音樂浩瀚深似海 吳德朗
當我看到聯合報民意論壇,出現有樂評的文章,非常高興。何文的論點擲地有聲。
何文中說"當搖滾遇上西塔琴"的音樂會;可能有誤?因為沒有一首曲目算是”搖滾樂”?你稱為是"這是一場"跨界實驗"音樂會!倒是一針見血!
記得月新象告知Anoushka"要在台表演,我毛遂自薦,協助新象先了解曲目...但新象不當一回事,如果事先說明這是一場融合音樂會,印度樂迷就不會反彈那麼大。
因為本人在台灣推廣印度文化,和印度台北協會、台灣印度協會都樂見有新象所辦之印度活動;同時也協助發聲宣傳。
我在台灣引進無數場的印度音樂舞蹈表演,其中包括印度國家級的ICCR藝術大師,我念玆在玆的是:什麼是印度古典音樂?如是融合?搖滾?要說明清楚就好了!你很難想像宣傳單上寫”奧地利莫扎特的38號交響曲古典音樂”到了現場,除了一架鋼琴外,全是國樂和奇怪的樂器來表演,樂迷能不反彈?最近台灣流行的印度舞,事實上是以印度音樂跳肚皮舞,不僅不倫不類,令人噴飯。
那天的表演,你義正飄然的告訴樂迷說:那是歷史巨變的開始。那眞是太承重了。
坦白說比Anoushka好的西塔琴,不知凡幾,Anoushka是可造之材,但得天獨厚,她需要有人侳她的銳氣;點醒她。如果他敢將這種曲目,搬到印度,我可眞佩服她!

何文在文章上的論點,我都認同,但對應這場音樂會就不通。印度音樂當然不是一成不變;相反的,他是由於外族、外力、不同宗教,帶來的衝擊一直在改變。由衝突、對立、抗拒、妥協到融合,逐漸成為一體,是歷經漫長的歷史長河和痛苦的淬變。
今天我們聽到的傳統北印度,興都斯坦音樂是在16世紀,來自中亞的穆斯林在印度建立的蒙兀兒王朝開始改變,逐漸成形的。
當時蒙兀兒王朝第三代阿克巴大帝,政權日趨穩定,為了收攬人心,採取了懷柔政策。特別對在地的音樂舞蹈,從容忍到欣賞,欣賞到融合;並用國家機器、政策來推動傳統印度音樂。聘請波斯音樂家”彈仙”著手製定國家音樂舞蹈的典章制度,從中亞引進的樂器大幅改良。包括今天我們見到的西塔,就是當時的最成功的改良傑作之一。
宮廷中除了波斯音樂家,並大量重金聘請印度教的音樂家、舞蹈家入宮,成為宮庭音樂家,這兩造不同屬性,彼此原本排斥的音樂找到交流的空間。
原本的宗廟之舞,卡薩克舞也適時的和蘇非迴旋舞融合,原本的印度音樂的拉格(Raga)經過分類,分成北印度的興都斯坦和南印度的卡納帝克。蘇非的詩歌和卡瓦力(Qawwali)亦逐漸的溶入印度的興興都斯坦的唱腔中。
當時的皇室是典型的外來政權,當然談不上百花齊放,但彼此能在皇宮中 交流,想不改變都難。但宮庭外的普羅大眾,仍然對此巨變,充滿了敵意,對宮庭的改變,不以為然。但歷史的巨浪,終將歷經幾千年之印度的傳統的廟堂音樂,才由外來伊斯蘭的融合文化取代,成為新的傳统的北印度興都斯坦音樂的新血。
南印度的卡納帝克音樂,乍看保有原汁原位的傳統。事實上在15世紀葡萄牙人在喀拉拉登陸,不久,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也不皇多讓。除了豪取豪奪外,由於傳教,教堂、教會需要唱聖歌及娛樂活動的需要也帶來了小提琴,風琴、鋼琴等等西方樂器,也適時的引進南印度。
如今小提琴,已是南印度不可少的編制,風琴因為體積大,搬運不便,泊來品一般人是無緣取得,聰明的印度人將風琴減重,改成一個可隨身攜帶的手提式風琴,如今,早己成為印度教吟唱不可缺的樂器。西方的吉他也亦被改成印度特色的Mohan Vina琴。近年來西方的薩克斯風也逐漸在印度發聲。
這些西方樂器,因為和印度音樂調性,勉强說是Key及必須要能表現,持續音及裝飾音,如不改良,併奏一起,合而不同,他不能表現印度音樂的特色和精髓。
當成無國籍世界音樂是OK的。如國內的阿澤西尤西塔琴,他也很受歡迎。
另外印度音樂的即興斷章,除了最後一首Anoushka沒有彰顯發揮。
近百年來,改變最大的莫過於印度電影中的音樂舞蹈。受過西方洗禮的編舞、編曲家,將傳統的印度古典音樂,舞蹈或民族舞蹈,以華麗的場面,西方的合弦,流行的節奏,西方的樂器、合成,成功的捕獲人心,成為印度人的最愛;年產800部的電影,泰半是載歌載舞的音樂片,改變印度人的視聽覺,創造一個不可思議的寶萊塢文化。這寶萊塢文化也開始受到世人的歡迎。
但如果你在印度想要看一場西方的古典音樂舞蹈除了大都會德里、孟買、加爾各達爾有壇花一現,其他地方幾乎是不可能的。
傳統的音樂舞蹈大師,絕大部份是無法接受對傳統的表演方式做更動;不是他們食古不化,他們對自身的傳統的文化非常自豪,他們從小養成的方式和審美觀是不同的;重視傳倫理,宗教信仰的制約,也不容随意的褻瀆。
在70年代由於越南戰爭(1961~75),甘耐廸總統被刺,迷失的美國的年青人,對未來表示無助,除了抗議、反戰,嘻皮、大麻或加入於1966年Swami Prabhupada在紐約所創辦的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Krishna Consciousness (ISKCON奎師那意識協會)。找心靈的借慰。
由於因為泠戰時代,蘇聯要拉攏印度,當時還是默默無名的拉威香卡(是他自己說的)因為會講英文,所以應邀到蘇聯交流;前後也到英國、美國表演舞蹈。由於他的世界觀和披頭的哈里森,開了風氣之先,被嘻皮棒為心靈導師;和爵士樂及古典和極限主義合作,為印度西方電影配樂,誏世人從西塔琴認識印度音樂文化,功不可末!
他所有的合作作品均是當代赫赫有名的,如當時祖賓•梅塔指揮的倫敦愛樂西塔琴協奏曲,Philip Glass的”印度之旅”英國俄裔小提家 Yehudi Menuhin均是東西交會里程碑之作;他人也很難企及。
但要數成功的融合眞正落實的功臣,不得不要提1942年出身於英國約克郡的無國界爵士樂吉他手約翰麥克勞夫倫(John McLaughlin ) 。
他從80年代成立Shakti到今天的”Remember Shakti”,成員包括塔不拉才子Zakir Hussain,父子檔加壇陶鼓手 T. H. "Vikku" Vinayakram/V. Selvaganesh、南印度聲樂Shankar Mahadevan、曼陀鈴U. Srinivas(1969~)、班舒笛大師Hariprasad Chaurasia(1938~)將印度音樂和他的吉他結合,融入他的樂團,堪稱已到爐火純青;他從1969年拜印度師學維納琴、印度聲樂,向Ravi Shankar學西塔琴、;但他從不用這印度樂器表演,他是借由學印度樂噐,了解印度音樂的理念及精髓,將他的西方吉他融入印度音樂,才能水乳交溶。他的音樂不僅受世人歡迎,即便在印度孟買也一樣倍受肯定和尊敬。他對日本禪宗大師鈴木大拙(遊學英、美知名的禪學大師1870~1966 D.T. Suzuki)心儀不已(2006年出了一張(Industrial Zen),對中國的老子、莊子着迷。他喜歡蘇非卡瓦力音樂。對近代的抽象派的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1882~1971)和印象派杜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古典音樂百聽不厭。
近年來,他不僅遊遍印度的山川聖地,造訪他景仰的先師拉曼拿瑪哈許(RamanaMaharshi 1879~1950)在淡米亞那督邦的阿魯那洽的聖山,緬懷聖哲的吉光片羽。如今他家人均住在淡米亞那督的青奎(Chennai)。印度音樂不僅是他的和印度交會的火花,也是他的心靈的歸宿。
印度音樂文化浩瀚深似海,Anoushka出身和居住均在海外,她有機會應回印度再磨練,再受印度文化洗禮,他的前景仍是無可限量。

 
At 7/05/2008 03:59:00 下午, Blogger Euphtw said...

再次感謝您的資訊。

 
At 10/31/2009 03:43:00 上午, Blogger mousehsin said...

真可惜,我沒有聽到真實的情況...
不過,我看到這個連結的音樂,覺得還挺不錯的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nX4GusiALw

 
At 10/31/2009 11:37:00 下午, Blogger Euphtw said...

與Joshua Bell的合作就還不錯,畢竟都是弦樂器的合奏,音響效果比較搭。而本文這場音樂會,就實在不合我的口味了(樂器不合)。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