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小鎮之旅—大街小巷篇
早在「斯卡羅」一劇上演之前,就對台灣歷史很有興趣。三年前的一個冬日,來到位於台灣西部海岸正中、「一府、二鹿、三艋舺」之一的鹿港走探。 舊稱「鹿仔港」的鹿港,1784年被清國設為「正口」,與對岸的泉州通航,讓本就聚集大量漳泉移民的它更加繁榮。開發早又興盛,現在的鹿港保有不少古蹟,值得花一天探訪。這天的鹿港漫遊,起點老鹿港北側的天后宮,採逆時針方向繞行老街區一圈。廟宇留待另篇再述,今天先在大街小巷中尋訪古味吧! 鹿港既然身為通航口岸,因此以商業行為發達起來。當時在鹿港有所謂的「八郊」,也就是八大家商行組成的同業公會。在天后宮不遠處的日茂行,正是泉郊之首林振嵩於1784年所創立。林家熱心地方公益,行前設有旗杆座。 一旁,還有座小合院。
接下來一路往東南走,即進入鹿港古蹟保存區。在埔頭街、瑤林街一帶,保有不少當年的船頭行建築,也就是兼營大盤和船家的店舖。
一層樓的多進老厝,保有濃濃的古意。
冬天來,可以見到曬烏魚子的畫面。
現在有的商家做起遊客生意,
有的依舊保有生活味。
而擁有「三槐挺秀」門楣的王家宅第,還有座一半開在牆外供鄰人使用的半邊井。走訪台灣老街,這可是第一回見到呢! 附近的丁字路口,則可發現擋煞用的石敢當。
續往東南行,來到巷距更窄更曲折的九曲巷一帶。這樣的道路設計,具有防風、防盜與避邪三重功能。這一區古味較淡,值得駐足的有廈郊慶昌號陳氏家族的宅第十宜樓。「十宜」是指「琴、棋、詩、酒、畫、花、月、博、煙、茶」皆行,果然是商行家族才有的餘裕啊!現在的十宜樓看不出這樣的意境,只有這座天橋讓人想像當年風華。
我認為最美的,當屬同為陳家擁有的意樓。 這一區,依舊飄著濃濃的庶民味。 傳統的香鋪仍在製造對台灣人信仰相當重要的線香。
鹿港建築的另一特色,是美觀通風兼具的甕牆。 回頭往西北行,會見到建於1893年的丁家古厝。 重視教育的丁家,六房有子中進士。 所以其住宅又稱「進士第」。 穿過長長的丁家古厝,就會來到舊時的不見天街、1933年日治時期進行市區改正拓寬,現稱中山路的大市街。改正後的街屋,許多立面採當時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其中,有位於街角、創立於1877年的糕餅舖玉珍齋。
染郊(染布與布料買賣)之一的元昌行,同樣擁有典雅的裝飾藝術風格立面。 中山路上,還有民俗燈籠薪傳獎得主吳敦厚的老燈籠鋪。
漫遊鹿港,可以發現這是一座散發思古幽情的小鎮。 即使年華老去、成了廢墟,歲月之美讓它比只剩一條老街的村鎮,更具人文風情。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初春與夏末的玫瑰園“
標籤: 台灣旅行手札
2 Comments:
记得鹿港有一条很窄的街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
你有去過?是這條嗎?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uphtw/2324751477/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