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街走N回
身為一個好奇心十足的地圖控,每回遇見一條路時總想要從頭走到完來徹底認識它。位於台北城西、淡水河畔的迪化街,分為ㄧ、二兩段。一段是大家熟悉、熱鬧的老街,南北的起訖點為南京西路與民權西路,全長約一公里。二段1.6公里沿途是清幽的老社區,一路蜿蜒出抵延平北路四段的迪化休閒運動公園。我倆曾經靠步行與單車全程探索。每年都至少會來散步一遍,看看這區又有什麼新鮮事。因為有時是臨時起意來逛逛,身邊可紀錄沿途影像的只有手機。索性告訴自己,不要依賴器材,回歸單純吧!
若搭捷運來探訪到這極西之境,可以選擇從最北的大橋頭站、或最南的北門站當起點。這回,我們則是從中點的中山站出發。反正在自己的城市裡探險,隨意組合都是趣味。沿著民生西路一路向西行,我們提早在民樂街彎進老街區。近年來,老街進駐不少文創商店,有一路往外擴張的趨勢。與迪化街平行的民樂街就是其一。彎進民生西路362巷這條民樂與迪化街間、簡直像防火巷一般的後巷,發現紅磚老牆上的綠色電度錶,意外地有味道。
每次來這裡,一定會拍一張從永樂市場望向對街屈臣氏大藥房的照片。週末擠滿街頭藝人與遊客的這個角落,很有歐洲廣場的想像。 一路北行,過了民生西路後的這段兩旁建築多了歐風。
感謝在地商家的配合,迪化街在週末終於禁止車輛通行,讓人在窄窄的街上拍攝街屋立面終於不用再擔心車輛進逼。
最新的發現,是老街上多了幾家書店。我的最愛,是隱身老屋二進二樓、專賣東南亞書籍的季風帶書店。
繼續前行,則會遇見迪化207博物館。來自香港的退休律師陳國慈買下這棟建於1962年、位於轉角(台語「三角窗」)的的廣和堂藥舖,成立以台灣人文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最令我眼睛一亮的,是一樓「老山高麗蔘」的磨石子地板,彰顯老屋過往的用途。想起老家的地板也是磨石子,赤腳走在其光滑的面上可會引起我濃濃的鄉愁。 老家也是三角窗,臨街的這面也設有跟廣和堂類似的大片窗戶。要是老爸可以讓我開設cafe,這個角落也要如此設計啊! 從樓頂可以俯瞰古風猶存的老街區。
我喜歡迪化街,在於它不是觀光夜市化的老街,而是依舊實際運作中的市街。街的南段賣布與藥材,北段則售南北貨。想當年,阿公就是騎著這樣的腳踏車在街坊送米,也載著我上幼稚園。
在陽光普照的夏日老街散步,騎樓下老石槽養著金魚與大萍,似乎在訴說百年來的歲月靜好。
加入此行列的,還有這堵磚牆。
獲得重生的老屋,讓前人的生活美學得以展現。 藝品店綻堂蒔光幾年前曾舉辦木工課,我特地報名體驗。 那堂課是要創作一支鯨湯匙,想了一陣後,挑了一塊形狀正方的木頭,花了一下午刻了一隻像抹香鯨勝於湯匙的成品。記得那年難得夏天感冒,我邊擤鼻涕邊刻,桌上除了木屑外,還有滿滿的衛生紙。最大的心得是,純手工雕刻著實辛苦,下回在手作市集見到木雕攤,作品上千元的售價絕對是值得的! 最近的這次,特地繞到西寧北路,為的是欣賞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露出來的後側立面。真是華麗啊,據說2024年在其百歲時會修復重生。
往前拐進西寧北路86巷,一棟不起眼的街屋,是可說是台灣歌謠之父李臨秋的故居。他最有名的創作,是號稱台大地下校歌的「望春風」。我們有幸認識李臨秋的孫女,似乎因此跟台灣的歌謠史更為親近了呢!
最後,來到貴德街上的千秋街店屋。這裡,百年前是台灣出口的茶葉加工廠所在。最大的特色,是因為鄰近淡水河怕淹水,一樓地基特地墊高。手機考古挖出最近五年的大稻埕影像,就集結成一篇吧!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草山尋瀑(下)“
標籤: 台灣旅行手札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