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重生—鐵道部(下)
把握試營運期僅一小時的參觀時間,我們進到鐵道部廳舍內探索。 兩層樓的V形建築中,最美麗的空間非二樓正對中央樓梯的橢圓廳莫屬。 橢圓廳的天花板與牆壁,綴有英國風的灰泥雕塑裝飾。 凸窗讓橢圓廳採光良好。 在這個空間辦場貴族風的茶會應該毫無違和感吧!
我尤其喜歡日治時期老建築常見的拱窗設計。圓弧形的線條,為公家建築帶來柔和感。
也許來自高三古蹟教室的記憶,這種上推式窗戶讓人好有親切感。 鐵道部成了台博館家族一份子後,廳舍內有鐵道文化常設展。
展示百年間與鐵道運輸有關的各類物品。這種落地型大秤,我特別有感情。原因來自老家是米店,小時候阿公就是用這種秤來量我的體重呢!
老式列車座椅也重現。 甚至整個車廂都搬來展示。 鐵道的發明,讓長距離旅行更加便利。回想小時候最深刻的鐵路之旅,該是跟阿公、老爸搭火車去花蓮太魯閣一日遊的那次。很會暈車的我,連搭火車都會吐,從此成了全家人的笑柄。 為了防止列車在區間內追撞,往往有閉塞設計。司機得取得照片中鑰匙狀的路籤,才能獲得通行權。這在鐵路支線常見。 讓人回味過去的各種老物件。 一字排開的各種鐵路號誌。 除了鐵道文化常設展外,還有其他特展。例如象徵台灣邁向現代化的1935年臺灣博覽會特展。若是阿公還在,該問問當時還是青少年的他是否有去參觀呢? 另外,還有臺灣鐵道旅館特展。這棟原址在今新光三越站前店、台灣第一家西式旅館,建於1908年。若沒毀於1945年臺北大空襲的砲火,該會是台北最美的建築。 現在,只能從廳舍一樓的情境展示去追憶了。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鐵道部,終於重現在世人眼前。漫步其中,讓人對台灣的歷史更加認識。若要說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內部展示有點薄弱與廉價。也許再給它一點時間累積,會讓這裡的可看性更高吧!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百年重生—鐵道部(上)"
標籤: 台灣旅行手札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