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2019

俯瞰牛津—Sheldonian Theatre

IMG_0027 在Bodleian Libraries西北側,有棟由Christopher Wren設計、1664年建造的Sheldonian Theatre不容錯過。 IMG_0171 這棟形狀特別的建築,雖有劇院之名,卻到2015年才第一次有戲劇在此演出。三百多年來,這裡主要做為大學入學儀式、畢業典禮、演講廳與音樂演出之用。 IMG_0164 大廳頂上,有查理二世(Charles II)的御用畫家(Serjeant Painter)Robert Streater於1668-69年所繪的天花板。由32幅畫組合而成的天花板,象徵藝術與科學所帶來的真理可屏除無知。這不就是教育的真諦嗎?三百年前的英國大學已有此信念,而現在的台灣政府與高等教育機構是否忘了呢?剛寫完年底作文比賽,接著改期末報告與考卷改到很厭世的大學教授們,應該有不少人有不如歸去的感歎吧! IMG_0167 對於古典音樂迷來說,這個空間還有個特別的意義。1733年,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就是在此首演他的第三齣神劇「Athalia」。 IMG_0173 就算不是欣賞演出,在這如希臘講壇的空間上課,不知會不會思辨力大增呢? IMG_0169 所以不禁感歎,也許英國太過注重傳統,但說不定就是這樣的環境與儀式,才更讓人珍惜知識的獲得。
 IMG_4583
大廳一角,掛著牛津大學的校徽。上面的拉丁文校訓「Dominus illuminatio mea」為「主是我之光」的意思。相較之下,我更欣賞劍橋的校訓「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意指「我們於此獲得啓蒙與知識」。
 IMG_4587
參觀完大廳,可沿著階梯到圓塔頂(cupola)之上。邊爬邊繼續思索大學的意義,受高等教育是讓人們以更扭曲的眼光看世界, IMG_4588 還是迎向天光獲得啓蒙呢? IMG_0178 不管在哪裡,是教育當局與學生兩方都得負起自己的責任,啓蒙才有可能發生。我一邊反芻牛津行,一邊回想到人生哪個階段才真正瞭解自己看重什麼?我不認為大學畢業時的自己知道,也許是旅居美國八年再回到台灣展開新生活時才漸漸清晰。要我重新選擇,當年真的該拿公費留考的獎學金來英國的。 IMG_0179 站在圓塔頂上俯瞰四周,發現牛津可說是個尖塔之城,對我有無比的吸引力。 IMG_0181 如果現在的我申請到此來唸個博物學或藝術史的學位,這所九百多年歷史的大學會錄取我嗎?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牛津中心繞一圈,會遇到吸血鬼教授嗎?

標籤: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