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尾獅 or 獅頭魚:that is the question!
新加坡面積719.1平方公里(約為台北市的2.6倍大),在這座位於北緯一度的熱帶島嶼上,緊密塞滿了不同族裔的歷史街區以及自然保護區,讓人在一天之中既可遁入雨林中擁抱自然,也能體驗人文風光享受逛街樂趣。可以玩的地方比我想像的還多,才剛回來就想再去了呢! 來到新加坡,當然不可免俗地前往地標魚尾獅(Merlion)一探。這回並非我的新加坡初訪,而是第三次。頭一次是小學的時候,跟著阿公阿媽參加東南亞四國旅行團,其中一國即是新加坡。那時年紀太小腦袋空空,對新加坡的印象只有魚尾獅、聖淘沙島以及有透明電梯的圓柱形飯店。第二次是高中階段,以交換學生的身份在新加坡住了三星期,跟著我的Host一起去淡馬錫初級學院(Temasek Junior College)上學,做了許多文化體驗。當時對自己還不完全自在、不擅長快速與陌生人打成一片的我來說,當年會想要參加這個活動還真有點難以想像,也許是因為骨子裡喜歡旅行的因子已開始隱隱作祟了吧?所以第二次的新加坡印象,是地鐵、划海上輕艇、穿不同族裔傳統服裝,還有那一定會去的魚尾獅。一晃眼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我終於重回新加坡。對自己更加瞭解(腦袋應該不空了吧?)的我,會以什麼樣的眼光看獅城呢? 搭了地鐵東西線在Raffles Place站下車,沿著新加坡河走一小段,即來到矗立於河口的魚尾獅雕像前。跟去年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一樣,魚尾獅四周也塞滿了各國遊客,果然是個不到此一由不算來到新加坡的熱門景點。它會成為新加坡地標,得從歷史說起。傳說來自三佛齊(Srivijaya)的王子Sang Nila Utama在一次狩獵行程中注意到當時稱為淡馬錫(Temasek,海鎮之意)的小島,登島後發現一隻奇異但優美的野獸,隨從告訴他那是一隻獅子。王子認為這是一個好兆頭,決定在這座島嶼建立獅城王國(Kingdom of Singapura)。1964年由現在已不復存在的水族館(Van Kleef Aquarium)館長Alec Fraser-Brunner設計了獅頭彰顯獅城王國、魚尾凸顯漁村起源的魚尾獅來當作新加坡旅遊局的標誌,從此魚尾獅成了新加坡的代表圖像。對於生物學家如我們來說,這獅頭魚身的傢伙是個不折不扣的嵌合動物(chimera),到底該稱它魚尾獅還是獅頭魚常要想一下。不過根據在新加坡任教的學姊CY說,稱獅頭魚新加坡人可是會生氣的。想想也對,魚尾獅是長著魚尾的獅子,獅頭魚則是長著獅頭的魚。獅與魚哪個比較優越,不言可喻。 雖然記憶已有點模糊,隱約卻覺得不對勁,當年的魚尾獅真的是在這裡嗎?上網查了一下證明我的潛意識是對的,原本的魚尾獅雕像在1972年首次矗立於新加坡河口處。然而在新加坡不斷填海造陸以及建造新建築之下,新加坡河河口已不在原處,魚尾獅雕像也被濱海橋(Esplanade Bridge)擋住視野,故在2002年遷至現在的位置。 的確,當年探訪魚尾獅時,前方可沒像艘太空艦艇的金沙酒店以及摩天輪呢!這四分之一個世紀新加坡不斷在改變。魚尾獅面東,早上來的時候以Raffles Place站一帶的高樓當背景恰好順光。要拍到濱海灣(Marina Bay)建築群當背景的,則得下午到。 感謝貼心的新加坡鳥友Mantamola,特地準備了腳架帶我們來此拍夜景(顯然知道我是個懶得背腳架出門旅行的傢伙),讓我們有機會見到魚尾獅不同時間的面貌。 每次出國都要留下跑步軌跡的JY,在某一天清晨來到濱海灣與新加坡河沿岸慢跑,留下了日出前的魚尾獅影像,也才知道原來魚尾獅半夜是不噴水的,有上下班時間呢! 接下來,就讓我以穿插自然與人文之旅的方式,紀錄「長大」後的獅城印象吧!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來去吳哥—結語“
標籤: 難得小旅行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