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散步又一章—華江整宅與糖廍文化園區
在還沒有北二高的時代,從台北去三峽、大溪一帶玩都是走台三線。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不知為何對於這條路最深刻的印象是和平東路與環河南路口的圓環天橋。台北市的圓環不多,而這一座特別之處在於二樓高的地方有天橋串起圓環四周的建築。那模樣,跟當年的中華商場感覺很像,唯一的差別在於呈現圓形。多年過去,中華商場拆了,北二高也通車,我們也就很少行經此處了。 塵封的記憶直到去年夏天才再度被喚起,原因在於謠傳積極拆台北市天橋的柯文哲市長也打算拆除甚具特色的這座,而引發當地居民以及文史工作者的抗議。因為這則新聞,讓這幾年迷上台灣歷史建築的我找了一天來到這裡,才瞭解這座圓環的身世。 1970年,台灣六位建築師沈祖海、陳其寬、黃寶瑜、高而潘、虞曰鎮與郭炳才在這個路口設計了華江整建住宅。分踞路口四棟樓高四層的建築物中,一樓挑高,做為店面用的一、二樓設有騎樓並透過天橋相連,三、四樓為住宅,三樓處還設有空中花園。這座集合式住商兩用社區有共用水塔,還配置了派出所與托兒所,可說是生活機能一應俱全。40多年過去,這座社區已風華不再,但它的獨特設計在當今台北依舊少見。2016年夏天第一次沿著階梯爬上了二樓騎樓,華江整宅的樣貌讓我想起了高中時還存在的中華商場。當年的我嫌學校制服的質料太差,曾跑去中華商場買黑色百褶裙來穿,而被同學笑說這不是好學生會有的舉動!
在位於二樓轉角處的文史工作室「台北水窗口」人員鼓勵下(因為擔心會有私闖民宅的顧慮),我們沿著更狹窄的階梯來到三樓的空中花園。為社區留下綠地的概念,似乎在台灣並不受重視,這座特殊的空中花園也因此彌足珍貴。不知是否因文化保護意識的抬頭,到訪這天牆上貼著柯市長要拆除這裡是誤傳的告示。對於在這裡過了大半輩子的居民而言,華江整宅的天橋可說是生活的動脈;對於台北而言,這裡是都市發展的切面。這麼有特色的地方,的確應該保存。 這天,還順訪了位於大理街、啟用於1912年的台北製糖所。台北製糖所是北台灣最早的新式製糖廠,1918年時還建了一條鐵道通往艋舺火車站來運送甘蔗。這條支線在1973年拆除,1979年廠區內包括煙囪等建物也拆除興建國宅,目前僅存的三棟倉庫與月台在2003年被納入市定古蹟,並更名為糖廍文化園區。可惜在2011年明華園歌仔戲團獲邀進駐園區後,舊月台被該團拆除,現在的月台是事後重修的。位於巷中的糖廍文化園區,只有紅磚倉庫還嗅得到一絲古味。當年的糖廠風光,只能從菜圃般的一小叢甘蔗遙想。
我喜歡發掘老台北,無奈台灣人不喜歡舊東西,歷史建築不是搖搖欲墜就是修得太新,四周環境又雜亂,每回的歷史散步總在驚喜與嘆息聲中度過。不過為了見上老建築一面,還是會繼續背上相機出門吧!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台北拉丁區獨立書店—欒樹下書房"
標籤: 台灣旅行手札
2 Comments:
真特別!
台北舊城區還蠻有趣的,下次來台北可以到這裡走走喔!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