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2013

核心能力?

「好無力喔!」

星期一晚上,拖著疲累的身心回家。與JY見面後,兩人開口的第一句話,竟然都是這句。接著一邊吃咖哩飯,一邊述說這天發生了什麼事。

這天,JY上大學部的書報討論課,我則是上研究生的一門進階專業課程。相同的部分,是學生都要上台報告研究文獻。JY的那群是大四學生,從大三的時候就開始教他們paper該如何讀、如何報。我的這群是碩博士生,「理論上」應該已經懂得讀、報paper。由讀paper的方式來上這門課,為的是讓他們有主動學習的機會,而非光坐在台下聽老師講三小時的課。

結果呢?可說是從「小」教起的學生,到大四下還是不願依照老師的建議報paper。該有模式圖的地方,依舊用兩三句話輕描淡寫帶過。這讓認真教學的JY深感無力。而修我課的那群研究生則更慘,實驗處理和導致的結果可以顛倒講,中文句子的主詞和受詞也亂七八糟(他們全部是台灣人,不是外國人喔!),實驗怎麼做也不知道。無法裝沒事的我,只好一路指正,最後三小時的課上了四個多小時才結束。同樣無力到不行(根本要中風了吧!)。

想起這一陣子的十二年國教爭議,台灣社會陷入擔憂下一代水準的狀態,讓有人開始比較各國國教期待達成的學生核心能力為何。而敝系去年也為了評鑑要求,第一次明訂大學部和研究所的各項核心能力。所謂核心能力,其實就是教學目標,也就是學生在求學的各個階段在畢業的時候該獲得的能力。台灣的中小學畢業生該有何能力,不在本篇的討論範圍(但實在高度相關),而敝系對大學生和研究生的訓練,除了形而上希望學生能體認本學科對人類與地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和科學倫理外,最主要還是期待學生能夠具備本學科的專業知識,以及瞭解研究方法和分析解讀研究結果的能力。以那天上課的情況來看,實在懷疑如果他們真有畢業的一天,到底能具備多少核心能力呢?在我看來,要能做基礎科學研究,語言能力和邏輯能力不能太差。英文不好,中文也不行,加上毫無邏輯概念,根本不可能讀懂研究文獻,更別提用自己的話報告了。如果基礎技能實在太差(也就是大學或之前沒學好),至少要有自覺要勤能補拙。但此刻「無心」這個現在學生普遍的特性又顯露出來,要他們勤能補拙幾乎是不可能。無力感,就由此而生了。

台灣的教育真的有很大的問題,從根爛起,越改越糟,讓來到學術之路頂端的學生有大半根本不適合走這條路。我不是國文、英文和數學老師,也沒人教大學教授如何教書,即使我想破腦袋想解決問題,從根爛起的問題只會腐蝕老師的教學熱忱。如果有一天連我們都決定放棄了(為了避免中風,打算明年不教seminar了),那台灣的學術人才庫就等著空吧!

菜鳥教授手札上一篇“真的有一天會讓老師跌破眼鏡嗎?

標籤: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