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一曲生命之歌—流浪者之歌
如是我聞。不旅行的人絕無快樂,羅希塔!
活在人的社會,最善良的好人也會變成罪人……那麼,流浪去吧!
流浪者的雙足宛如鮮花,他的靈魂成長,修得正果;
流浪者的雙足宛如鮮花,他的靈魂成長,修得正果;
浪跡天涯的疲憊洗去他的罪惡。那麼,流浪去吧!
他的福份跟他一起作息,跟他一起站立,睡眠,如影隨身和他一起移動。
那麼,還是流浪去吧!
—大神梵天曉諭一個名叫羅希塔的青年,摘自「婆羅門書」 他的福份跟他一起作息,跟他一起站立,睡眠,如影隨身和他一起移動。
那麼,還是流浪去吧!
2000-2006年間,在美國中西部一座名為安亞伯的大學城中,一個來自台灣的博士班學生,從學校音樂系圖書館借回一張來自中亞陌生國度喬治亞的無伴奏男聲合唱CD(照片上排中間那張)。當音響流洩出那宛如來自天堂的歌聲剎那,她那與論文奮戰的靈魂暫時飛離了這遠離高山與海洋的地方,在異國生活裡經歷了另一種流浪。 這,就是我與喬治亞的無伴奏男聲合唱團體「Ensemble Rustavi」的初次相遇,在驚喜地發現台灣雲門舞集最受歡迎與感動舞碼「流浪者之歌」以Ensemble Rustavi的音樂為伴奏之前。在接受「流浪者之歌」美學洗禮之前,我單純地愛上Ensemble Rustavi的歌聲。然而要擁有那來自遙遠國度天籟之音並不容易,只在現已不復存在的Borders總店找到照片左下角的那張。回台後,又在誠品與當年學校圖書館借到的那張重逢。作夢也沒想到竟然可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現場聆聽Ensemble Rustavi的天籟之音,而且還搭配雲門的「流浪者之歌」!這回,當然買下了現場販售的三張CD。其中一張,還是「流浪者之歌」的專屬配樂哩!
但再往前追溯,與「流浪者之歌」相關一切的最早相遇,還不是Ensemble Rustavi,而是大學時代所讀、由諾貝爾獎得主赫曼赫塞根據佛教故事所著的小說「悉達多求道記」。這本書的中文譯名,正是「流浪者之歌」。當時的我,當然不是對佛學有興趣,而是「流浪者之歌」五個字太浪漫也太打動我心,才會找來讀。不為悟出人生哲理,只嚮往流浪看世界。幾年後也真的邁上旅途,但求的依舊不是悟道,而是對科學的熱情。果真在那八年中,達成原本設定的目標。但「流浪」所獲得的,不是只有學位與paper。對世界的看法和音樂的涉獵,也是那時確立下來的。所以,當2013年坐在國家戲劇院二樓,初次欣賞雲門與Rustavi的「流浪者之歌」也許是個恰到好處的時機。不管雲門的「流浪者之歌」與赫曼赫塞的原著接近與否,Rustavi的歌詞與悉達多求道有沒有關係,舞台上不停落下如黃金雨般的稻殼、舞者的掙扎、畫龍點睛的燈光,和像是為這齣舞碼而生的歌聲,幻化出90分鐘接近涅盤的體驗。一切,是這麼美、這們撼動人心!要是我有攝影許可,許多畫面都想捕捉保存啊!相信每個人欣賞「流浪者之歌」,都會找到與自己經驗相呼應的地方。除了這個之外,我更讚嘆人類對美學的詮釋。誰能想得到,相隔千里的兩種文化,一高山一海洋,竟然可以透過一齣舞碼水乳交融!而2013年的這次演出,竟是兩個團體初次在台灣合作。這一切之始,是將近20年前雲門藝術總監林懷民的朋友送給他的一卷Rustavi卡帶。當年林懷民帶著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到印度旅行,回台後創作出「流浪者之歌」舞碼。Rustavi猶如來自天堂的歌聲,就這麼自然地成了舞碼的配樂。這一激盪,到2013年那天晚上,已在全球公演了189場,每每感動人心。所以,也許就像林懷民所說,這都是佛祖的恩典。
也許不是文藝青年(少年或中老年),也對現代舞或世界音樂缺乏慧根,但雲門與Rustavi的「流浪者之歌」,絕對會是你我一生中不能錯過的體驗。
藝文手札上一篇“二萬五千公里的音樂之旅“
標籤: 藝文手札
2 Comments:
多年前也看過雲門的流浪者之歌, 很是喜歡呢!
其實我對現代舞很沒慧根,所以才會等到現在才看。但也許因為文中提到的因緣際會,讓現在的我看了更有感覺。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