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2014

金字碑古道初探

IMG_0034 景色壯麗的九份山區,除了礦區人文引人入勝外,還有多條歷史悠久的古道值得探訪,金字碑古道正是其中之一。

在清治時期,為了方便移民往來和軍事考量,於1807年(嘉慶12年)在淡水與噶瑪蘭(今宜蘭)間開闢了淡蘭道。在歷經政權更迭和其他交通建設發展後,橫越北台灣山林的淡蘭道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只剩下少數幾段保存下來,供人前往探查。其中最有名的,是每年秋天吸引人們前往欣賞芒草的草嶺古道,以及從猴硐翻越三貂嶺山頭的金字碑古道。
 IMG_0031
金字碑古道的西口在猴硐國小附近,一路之字形上爬通往東邊位於稜線附近的102縣道。我對這條途中有兩塊古石碑的古道嚮往已久,探訪102縣道的這天特別留意尋找它的東口,想要偷懶從上往下走一段,來個偽考古之旅。102縣道過了不厭亭後開始下坡,不遠後即注意到路的右手邊有個步道口,牌子正是寫著「金字碑古道」。停了車沿著修整得過分新穎的步道往上爬一段,來到一個展望不算好的啞口。這裡,有個全台灣郊山常見,不合時宜又不美的中國式涼亭。但這裡的重點可不是這座莫名其妙的涼亭,而是亭子前設於1851年(咸豐元年)的「奉憲示禁碑」和一旁的旗杆台遺跡。這座石碑,在這座多雨的山頭已經屹立上百年,上面的字跡已難辨識,不過大意是禁止人民隨便砍伐山林(多麼先進的環保意識啊!)。 IMG_0037 石碑的對面,還有一座小土地公廟。很神秘的是,裡面供奉的不是常見的土地公模樣,而是一塊畫著類似迷宮圖樣的石碑。真好奇它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IMG_0036
過了啞口後,古道一路下行。這段古道,顯然少有人行走,頗具古意的石階長滿了滑溜的青苔。這天不是專程來爬山的,所以沒帶登山杖。為了探訪金字碑,兩人危危顫顫地往下走。 IMG_0035
不斷下行,穿過了清幽的竹林後,終於抵達金字碑所在處。在1867年(同治六年)時,清朝台灣鎮總兵劉明燈行經淡蘭道前往宜蘭巡視。途經金字碑古道段時,有感而發題了一首七言絕句:

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 
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 
寒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 
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

這首詩,就刻在古道旁的石壁上。高240、寬143公分的石碑不僅四周綴有飾紋,詩句還鑲上金箔。因為如此,這段淡蘭古道才被後人稱為金字碑古道。

在這渺無人跡的山林裡,偶見這座篆體石碑,著實讓人發思古之幽情。而不管是金字碑還是猴硐神社,都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身為台灣人都該誠實面對,而非選擇性的接受或遺忘。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寂寞公路之旅—瑞雙/猴牡公路"

標籤:

2 Comments:

At 3/17/2014 08:05:00 下午, Anonymous 阿芳 said...

真是有歷史的一段古道啊
我去走過阿朗壹古道
就沒這古意就是了

 
At 3/25/2014 04:18:00 下午, Blogger Euphtw said...

我很想一探阿朗壹古道耶!看看美麗的東海岸也很不錯。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