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the Work Speak for Itself
記得在出國讀書前,台灣老師往往會說好懷念在國外常常有學術演講可聽的日子。等到自己也走過這一遭後,我必須同意這樣的想法。台灣學術的圈子小,而請國外學者來台訪問又手續繁瑣,所以要聽到各種主題來刺激頭腦的學術演講,的確不是經常發生的事。所以,在演講數量已經如此稀少而craving for more的地方,還聽到內容讓人搖頭的,就常讓我有奪門而出的衝動。
在國外,聽過不少諾貝爾獎得主的演講。這些大師之所以受到學術界最高榮譽的肯定,在於他們的研究對該領域具有劃時代的貢獻。他們的演講內容,往往是為聽眾回顧實驗室一路走來的研究發現,和最近的研究成果。從這些演講當中,聽眾有機會一窺大師心靈,甚至激發自己的研究靈感。但聽眾不會聽到的,是這些大師賣弄自己的研究發表在點數幾點、或哪些high-profile期刊(像是Nature、Science或Cell)上。他們研究成果的好壞,讓聽眾自己去判斷。但反觀台灣,因為國科會和大學以一套點數系統評斷研究者的水準,來決定他們是否能夠獲得研究計畫補助和升等,讓越來越多學者上台演講的時候,不是呈現他們的研究給聽眾瞭解,而是先急著告訴你他們的研究發在點數多少的某某期刊上,或是上了某某期刊的封面!學生有樣學樣的結果,是上台報paper的時候,會說這篇研究來自點數多少的期刊,但問他研究在說什麼,則不知所云。以點數來”客觀”量化學術表現並非不好,但這卻是反應一種偷懶的心態。計畫或升等審查者不願耐著性子(希望不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去研讀被審者的研究成果,而直接以文章發表期刊的impact factor(根據該期刊而非該文章被引用此數,更何況那抽象的數字是可以被玩弄的)來給每個被審者一個分數。讓JY和我常自我解嘲,之前某篇paper發表的期刊點數在今年又降了,是不是投稿到水餃股去了啊?長期發展下來,就成了台灣學術界現在這個畸形的模樣。所以,越來越難聽到一個讓人如沐春風的學術演講,而越來越常聽到像是推銷員或演藝人員給的演講了。
我承認我還沒有CNS的paper,但寫下這篇絕非來自酸葡萄的心態。當年想做研究,根本不知CNS是什麼,而是純粹喜歡解謎的樂趣而已。CNS之所以是CNS,在於研究的完整與對領域的衝擊。如果天時地利人和讓研究達到這樣的水準,自然會有CNS paper。所以對我來說目標第一是做出好研究,解答對一些問題的疑問,能夠上CNS是附帶結果,而非相反的順序。自吹自擂兼賣藥的,大可不必。Let the work speak for itself。
菜鳥教授手札上一篇“轉錄:恩師梁庚辰老師給大學生的兩段話
標籤: 菜鳥教授手札
5 Comments:
心有戚戚焉!聽過某研究所授課老師也跟大家炫耀他的文章發表在SCI或SSCI的Journal上,獲得了多少點數!還曾說出論文不是多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發表在期刊上......
就快台去當菜鳥助理教授了,看到這篇格文,心中五味雜陳。不禁想,這些放棄作研究或發表研究成果的原初目的,並轉而追求投稿結果的老師們,還有可能重拾本心或照見自己的研究格局日漸低下嗎?
To Sandy,
為自己感到自傲沒什麼不好,但我還是相信好的研究自然會被人注目,不需老掛在嘴邊。
To 打雜兼打字的長工,
老實說,我不知道。只能互相勉勵,勿忘研究初衷!
寫的真好,讀完猶如吸到新鮮空氣!!
保有求解的熱情讓我到現在依然留在校園,即使我對制度與現場充滿無力感。一起加油囉。
很高興能引起共鳴!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