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理的山丘—淡水洋樓漫遊
東倚大屯山、西臨淡水河的淡水,風景優美又很有歷史厚度,是個很適合漫遊的小鎮。雖然現在變成淡水區了,我還是喜歡喚她淡水鎮,總覺得小鎮聽起來浪漫多了,也比較符合她的獨特氣質。就像當中華民國變成中華民區時,能聽嗎?
為了探訪茉莉花園來到淡水真理街,發現這真是條很有意思的道路。這條只有一部車寬的上坡路,除了阿給和花藝小舖外,兩百公尺長的街上竟然包含了從小到大的各級學校。如果愛淡水愛到離不開她,可以在這條短短的街道從小學念到大學都沒問題呢!而其中的淡江中學和真理大學,又和與淡水歷史綁在一起的馬偕息息相關。所以順著真理街往上爬,就像步入時光隧道、追尋馬偕在淡水的足跡哩! 沿著真理街往上走,在過了文化阿給後,來到路兩旁都是紅磚牆的山頂路。路的左手邊,是被暱稱為「小白宮」的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一棟坐擁淡水河景和庭院的紅瓦白牆西式建築。午後的太陽炙熱,拱門迴廊為當年的稅務司長官和百年後的我們擋去酷熱。 在那個西風東漸的年代,積弱不振的清朝在同治2年(西元1863年),改派英國人John W. Howell擔任副稅務司,讓淡水關變成清朝在名義上監督海關,而外籍稅務司在實質上掌控行政與稅務大權的管理體制。難怪稅務司官邸會呈現新古典主義的風格式樣。現在,來訪的旅人們坐在迴廊下,吹著海風遠眺觀音山和淡水河出海口,JY和我好羨慕這樣的居住環境。
小白宮的隔壁,是不知有沒有對外開放、白色的馬偕故居和被稱為牧師樓和姑娘樓的兩棟紅磚迴廊洋樓。「姑娘」是指當年來台的西方女宣教士。很好奇這些為主奉獻而遠渡重洋來台宣教的外國人,倚著洋樓迴廊眺望西下的淡水落日時,是抱著怎樣的心情呢? 在路的另一側,則是淡江中學和真理大學。這兩所位於淡水山丘上的學校,也與馬偕有關。1911年馬偕的長子偕叡廉為籌辦中學由加拿大回到台灣,加拿大的教會也派Kenneth W. Dowie牧師來台協助辦學。Dowie不僅在淡江中學教授幾何學,還親自參與校舍的設計。他融合了中式寶塔、三合院格局和西方拜占庭式建築風格,設計出八角塔校舍。加上校園裡的寶塔式大教堂和兩層樓的紅磚淡水女學校,這麼有特色的校園環境在全台無人能出其右。週日的午後,淡江中學開放旅人參觀。漫步其中,幽靜的校園讓人很放鬆。歷史雖有厚度,卻不覺沈重。 在淡江中學隔壁則是真理大學。校園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門楣上刻著Oxford College的理學院大書院。西元1880年馬偕回加拿大述職。當他的鄉親們聽到他在台灣是「以蒼空為頂、以綠草為蓆」來教育學生感到不忍,而慷慨解囊讓馬偕攜回台灣蓋校舍興學。馬偕以這些資金在淡水的小丘上買了塊地,並親自設計以中式四合院為底、西方觀點詮釋的校舍。為了感念鄉親的資助,他以Oxford College來為學堂命名。之後,招收十八名漢人和平埔族學生,傳授西方知識。
「遙遠的台灣是我所愛的地方。我最好的年月是在該島上消磨的,我生活的樂趣也是集中於該處。我喜歡仰望它巍峨的山峰,俯視它深廣的谿壑,泛舟於它波濤凶湧的海上。我喜愛它黑皮膚的人民─漢人、平埔番和生番……」這些是馬偕為台灣寫下的文字,可見他有多愛這塊土地,甚至愛到最後也長眠於淡水的小丘上。在淡江中學的後方,即是馬偕墓園所在。他選擇不葬在一牆之隔的外僑墓園內,而是安息於由親人和第一代學生相伴的馬偕墓園裡。每次探訪這些與馬偕相關的景物與讀到他的故事,總會讓我心情激動。別吵什麼人愛不愛台灣,馬偕一生的事蹟,才是貨真價實愛台灣的表現。
啊,真的好喜歡有故事又適合漫步的淡水小鎮!
延伸閱讀:跟著馬偕遊淡水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台北糕點Cafe系列—安克黑咖啡“
標籤: 台灣旅行手札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