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下的音樂會—世界音樂節
對於一座美麗之島的想像,是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可以在星空下圍起圈跳舞,以歌舞傳達感情。但身為一個生活中沒有舞蹈文化的民族,這樣的畫面也只存在我的嚮往之中。不是夜店咖,不要說在夜空下跳舞,連跳舞這樣的經驗都近乎於零。趁著在基隆河畔舉行露天2018世界音樂節的機會,終於讓想像有實現的一刻。大家跟著來自島嶼南端排灣族的歌聲,一起在台北的夜空下跳舞。也許有點笨拙、有點害羞,在某個瞬間我的心情激動,什麼紛亂都暫時遺忘了。而這樣的熱切,隨著樂聲延續到南美的安地斯山,以及中東的沙漠。我沒有離開台灣,卻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繞了地球一圈。 每年十月第三個周末的大佳河濱公園,自2016年開始每年舉行為期三天的露天音樂嘉年華。對世界總是充滿好奇的我,不僅要實際踏上異國的土地,沒出門旅行的時候,也要透過音樂神遊。所以除了2017年因為出差剛好錯過,以及去年因為疫情停辦外,年年都熟門熟路買了早鳥票,帶著野餐墊,騎著小折沿著河濱單車道來到基隆河畔,在秋高氣爽的季節來一場世界音樂饗宴。 網路興起後,實體CD店跟書店一樣難尋。每年的世界音樂節,是趁機認識世界樂人,以及入手他們創作的大好機會。而來音樂節不只聽音樂,還可趁機吃異國小吃與逛小舖,同樣撫慰無法出國時對異邦的嚮往。這樣的活動,就跟留學生時代每年夏天的音樂節與藝術市集如出一徹,也讓我有重溫舊夢之感。 2019年這回,有來自拉脫維亞的風笛大樂團Auļi,以及印度的民謠樂團The Raghu Dixit Project。 2018年,則有厄瓜多爾Sisay樂團來自安地斯山的樂聲。 雖還沒有機會踏上墨西哥的土地,Son de Madera熱情的音樂讓人想跟著起舞。 也別忘了台灣代表一陳建年x吳昊恩x南王姊妹花源自花東山海的聲音。那一年,也有幸現場聆聽我很愛的台語歌手謝銘祐與麵包車樂團充滿土地之情的歌聲。 想起從上星期六起引發高度討論的公視影集「斯卡羅」,劇名所代表的是19世紀瑯嶠(今恆春)一帶的跨族群酋邦,正是源自排灣語。就像世界音樂節是我認識他國民族音樂的起點,「斯卡羅」一劇也引領我探尋1867年的台灣樣貌。就像21世紀來自世界各地音樂人與我們一同在台北的星空下跳舞般,早在150年前和更早的台灣,也已經站上世界舞台,各路人馬曾在此留下他們的足跡。
藝文手札上一篇“傳承萬年的藝術—澳大利亞原住民樹皮畫特展“
標籤: 藝文手札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