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曾有採石場—金面山
一個月前從士林縱走內湖,原本的重點是想一探傳說中的金面山大岩壁。但跟台北近人煙的郊山一樣,這裡的山徑有點複雜。一路縱走稜線的結果,是錯過了往大岩壁而去的岔路。目標沒達成很不甘心,所以在進入初春後再來一次。這回,決定從環山路一段136巷底的登山口起攀。
從這頭上,很容易體會這是座頗具大山氣勢的石頭山。登山口旁,有這裡曾是清代採石場的解說牌。產出的石塊,曾作為壽命只有22年的台北城牆之用。
沿著石階步道往上走,很快就遇到岔路。這回事先有做好功課,知道在此得取右。在抵達竹月寺之前又遇另一岔路,往左,才是前往大岩壁的正途。
一進入這條「中道」後,金面山系的裸岩區立刻出現。山徑看似驚險,其實不然。巨石的摩擦力很足,沿途也都設有繩索輔助,爬起來其實輕鬆寫意。
也因為有「爬」山的趣味,這條岩壁路相當熱門。在這麼一個晴朗(有霧霾)的三月天,因為健行客太多還沿途塞人。很快的,就上抵山頂稜線區。一個月前曾探訪過的剪刀石山(海拔258公尺),依舊塞滿了打卡自拍的人。 台北進入三月後,霧霾嚴重。這天的能見度不高,讓人更不想久留山頂稜線區。我們繼續沿著山徑,往東南前進。一路上,小山頭不斷。其中一座無名山的上空,有多隻大冠鷲盤旋,而被我暱稱鷹岩山。 在砂岩組成的山區活動,很常與芒萁相遇。 金毛杜鵑,也在懸崖邊悄悄綻放。 呂宋莢蒾也進入花季。
一路沿著原始山徑而下,時而平緩時而陡峭。 其中一座小山頭,才是海拔181公尺的金面山三角點。
這裡的人少多了,讓我可以來一張攀岩擺拍照。
想像自己是百年前來到福爾摩沙的博物學家,採集山林裡的生物找尋新種。
當然,現在「採集」的方式是靠影像了。
雖然金面山之名據說源自砂岩中的石英在陽光下照射閃閃發亮,我卻想像來自岩壁上的橘黃苔蘚。 過了泰安亭後,我們繼續往東南前行,卻在下一個三岔路口躑躅。要繼續往碧山巖方向前進,還是出碧湖覓食呢?
天氣太熱,我們決定選擇後者。往山下而去的林邊,出現月桃。 這座林相頗為優美的小丘外,就是麗山高中。要不是出入交通不便,有山陪伴的生活環境真讓人羨慕。 穿過環山路三段,就來到圍繞內湖大埤的碧湖公園。坐在湖畔取出今早買的滿福堡野餐,耳邊傳來台灣藍鵲的叫聲。看牠嘴裡叼著樹枝,又到了繁殖期。
順著鳥群的方向追過去,發現鳥巢就在公園旁的大樓外。這人家真是幸運,可以親眼目睹藍鵲育雛呢!
跟盆地北緣的火山群相比,內湖這帶的郊山山勢矮多了,也因近人煙人為擾動多,探訪起來跟東南邊的四獸山感覺較類似。在無法出國的這兩年,有空就多到山上走走吧!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台北天際線—士林縱走內湖“
標籤: 台灣旅行手札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