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漫遊—剝皮寮

在建築劣幣驅逐良幣的台北,一棟棟沒特色的現代鋼筋水泥怪獸與三、四十年老的鐵窗老公寓混雜存在,要找到有味道的老街區越來越困難。到底是因為台北太擠,還是台灣人的美學觀念真的很特別?

去年夏末,台北”多”了一個老街區,那就是位於艋舺的剝皮寮。

老實說,以前我只知道艋舺有香火鼎盛的龍山寺,還不知道這裡藏著一塊很庶民的街屋聚落。而它的名字叫做剝皮寮?聽起來就很詭異啊!

這座老街區,早在二百年前的清朝時代就開始發展。關於它名字的來由,莫衷一是。有人說是因為這裡早期是剝獸皮來販售的地方,也有人稱是剝樹皮之意,另也有人認為剝皮是北皮音轉換而來。不管是哪一種,這個地方因為在日本時代被規劃為老松國小的用地,之後再被台北市政府徵收,不知是不是公文跑太慢的結果,而陰錯陽差地保留下來。

好在社會一直在進步,剝皮寮雖然人去樓空,卻畢竟沒被剷平變成小學的一部份,經政府修復後,成了見證台北歷史的角落。去年開放後,這裡成了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和藝文展示空間。靠廣州街這頭,保有古意盎然的磚造拱形騎樓。

連騎樓的燈,都是那麼優雅。

古老的門裡,曾經住著怎樣的人物?

沿著廣州街往東走,找到老街位於康定路173巷的入口。小巷的兩側,就是古蹟與空間再造的剝皮寮。

這裡,大概不流行原貌保存這一套。塗鴉於老牆上,

新舊夾雜,才是台北的特色。

曾經在此生活的人們,回到這裡看到自己的老家不知會作做何感想?

我們九月中旬來此探訪時,老街屋裡正舉行裝置藝術展。

在”民宅藝廊”裡,遇到一隻朱鸝花燈。

在此漫遊很有趣,可以穿巡老屋,沿著陡峭狹窄的樓梯爬上爬下,看古蹟也看展覽。

有時會發現,老屋的天井裡還長著一棵樹呢!

其中一項展覽,很有時空膠囊的味道。龍山寺的籤詩、明星花露水、

連台味十足的藍白拖都在其中。看到這隻藍白拖,就直覺想要打蟑螂!

不知是之前有電影在此拍攝的關係,還是要保留居民依舊在此生活的想像,老街裡偶爾會看到台灣舊時生活的片段。像是藥房,

還有這看起來很”純樸”的”劇場”。


老式照相館也保存下來。


最吸引我的,還是這些很有味道的燈。

整個老街區,就是交織著舊時光和新藝術。

也許,這樣比台灣其他那些變調又全賣一樣東西的老街舒服多了。

這個作品看起來很東方,記得是外國藝術家的創作。

看到小學課桌椅就上前畫圖的小朋友,似乎成了空間藝術的一部份。


老房子裡出現水晶吊燈與高跟鞋,果真很符合此地新舊夾雜的意象。

屋裡的燈籠,彷彿自成一個大無限的宇宙。

與老街區一街之隔的,就是台灣常見的建築。哪個好看,實在不言可喻。
撐了四個月,總算把這篇遊記寫下。那一陣子關於剝皮寮的部落格文章實在太多,探訪剝皮寮的這天天氣又不好,讓我減了爬文的興致。據說,台北另一個歷史聚落—寶藏巖的再造也快要完成了,希望別走味太嚴重,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2010—溫故知新的開始“
標籤: 台灣旅行手札
7 Comments:
我去年2月去時還没開放,
在地導覽呂永吉老師的說法
剝皮是剝樹皮之意..
看妳的介紹頗值得一遊,
找個雨天來去吧~
我就是老松國小的小學生,但從前對這個地方是陌生的,我曾經參觀過一次,只覺得它像宜蘭的傳產中心,不過透過你的眼睛,感覺又不一樣了,謝謝啦!
To 菜鳥媽咪報告,
原來是剝樹皮啊!謝謝資訊。
我們上次就是下雨天來訪的,是OK啦,但也許晴天會有不同風情也說不定。
To Kay,
原來妳是老松國小的學生!很好奇這裡以前的面貌如何?
我覺得它比傳藝中心古樸真實一點,至少沒賣藝品和小吃就是了。
版主您好:
我是北科的研究生
畢論是為研究剝皮寮
是以網路部落格作為抽樣文本
本研究將會以各部落平台取代表性部落客進行訪談
因為您是其中代表性文本
故想請問您是否願意接受訪談
關於剝皮寮相關議題及感受…
將先以開放性問卷寄予
再進行公開場合面談或電訪
視受訪者方便與意願-
但還是誠摯地希望您願意接受面訪
希望能得到您的首肯與回覆~十分感謝您!!
如果需要進一步關於本研究之計畫與內容
將會提供相關資料以利受訪人查證與安心~
希望能得到您的協助以利本研究更盡完備
誠摯地感謝您!!
敬頌時祺
部落客:秋涼沁心敬予
真實姓名:何明月
現就讀:台北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專班)
e-mail:hi201975@yahoo.com.tw
部落格網址:
秋涼沁心
http://blog.yam.com/hi201975
建築新聞我
http://mypaper.pchome.com.tw/hi201975
剝皮寮是很久以前去的,我也不是什麼專家,很抱歉不適合接受訪談啊!相信你應該可以找到更適合的受訪者,祝你研究順利!
版主您好:
我是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的研究生
因為畢業論文是為研究剝皮寮文化觀光現象
而是以部落格觀察為例
因您的文本是隨機抽樣的代表性文本之一
因為研究方式以詮釋現象學
故以版主之圖文作為詮釋
故得引用版主之圖片
因需取得您之同意
故前來拜訪與留言
誠摯地希望能得到您的同意
以利本研究之完備~十分感謝!!
北科研究生:何明月敬予
後記:如果需要提供相關研究內容可以提供以釋疑~
(您好~因為研究完成之際,也訪談了代表性部落客,但因為質性研究需引用代表性文本的圖文,會標明出處,僅供學術研究之用且為一千多份的部落格立意抽樣,並無其它目的用途,請版主您放心~)
To Moon,
抱歉現在才回不知會不會太遲?之前出國度假,未能即時回應。只要標明出處,歡迎你引用。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