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2025

值得一探的新加坡土生華人博物館

IMG_1223 新加坡多元文化之旅最後一站,目標是新加坡土生華人博物館(Peranakan Museum)。 IMG_0341 上上篇提到,峇峇娘惹/土生華人(Peranakan),是指15世紀鄭和下西洋時代來到東南亞的華南男性與東南亞當地民族通婚的混血後代。其中的男性稱為峇峇(Baba),女性則稱娘惹(Nyonya)。可想而知,經歷六個世紀的通婚與融合,這樣的族群維持不易。不過在當年的族群主要分布地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印尼,還是可以與峇峇娘惹的文化相遇。 IMG_0343 在新加坡想要好好認識峇峇娘惹文化,可以探訪距離地鐵市政廳站不遠的新加坡土生華人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座落在建於1912年、前身是道南學校(Tao Nan School)的古典折衷主義(Eclectic Classical)建築中。 IMG_0350 現在新加坡的華人,誰的祖先是峇峇娘惹也許難說,但這一族群有名的菜餚倒是保存了下來。七年半前,就是跟任教於新加坡的學姊CY約在博物館旁的娘惹餐廳(True Blue)晚餐。 IMG_0345 

當時抵達這一區時,博物館已經關門讓我頗感遺憾,這一回當然不能再錯過。 IMG_1194 

成立於2008年的土生華人博物館,在三層樓的建築中展示娘惹文化的起源、家庭以及風格物品。 IMG_1203 

展示空間圍繞著建築的挑高中庭。 IMG_0349 娘惹文化的核心在於融合,可以從展場空間一窺端倪。 IMG_0347 有華人、馬來、印尼與西方元素。 IMG_1197 

娘惹工藝以精緻的刺繡與珠飾細工聞名,顏色鮮豔多彩。在二樓的展間可以見到很有特色的傢俱、瓷器與珐瑯餐具。 IMG_1201 出現星際大戰為主題的彩盤倒是令人意外! IMG_1211 到訪期間,有個十分精彩的特展「Batik Nyonyas: Three Generations of Art and Entrepreneurship」。

 IMG_1224 

Batik(蠟染),是指將蜂蠟繪於布上後,再浸以顏料的一種染布技法。由於顏料不溶於蜂蠟,沒有上蠟的區域就會染上顏色。以此手法重複幾次,就能產出一塊具有複雜圖案與顏色的布。最後再以熱水洗掉布上的蠟即告完成。原始的蠟染以手工繪製,後來則以事先刻好的模板(block-print)取代。蠟染廣泛流傳於東南亞各國,擁有繁複圖案的蠟染,幾可說是此區的代名詞,連新加坡航空空服員的制服都是蠟染風。 IMG_1232 蠟染工藝的核心地帶,當屬1890至1980年間爪哇北部的北加浪岸(Pekalongan)。這回的特展,圍繞在北加浪岸三代職人Oeij Soen King、她的媳婦Oeij Kok Sing以及孫女Jane Hendromartono的作品。

. IMG_1222 

這些擁有華麗花草鳥獸圖案的蠟染布可以作為服飾與床單之用,讓人看得目不暇給,好想買一塊啊!可惜看完展覽回到一樓禮品店,完全沒有可以匹配的紀念品(機場也沒有找到想要的)。CY說,也許該去檳城找啊! IMG_1237 很有效率地把上回新加坡之旅錯過的三個點都彌補了後,在大雨中搭地鐵回旅館。途中,經過建於1904年威尼斯式文藝復興風格建築Stamford House。明天,我們將跨越華萊士線前往印尼蘇拉威西,展開新的旅行篇章。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與香氣連結的甘榜格南

標籤:

1 Comments:

At 2/14/2025 09:44:00 下午, Blogger ~mantamola~ said...

台灣應該也有他們的蹤跡。我記得曾經在台北見過有一家專賣娘惹手工珠鞋的店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