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今年秋季台北的三座博物/美術館都推出新展,其中我認為最精彩的首推北美館的「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膠彩畫,為一種以動植物膠質以及天然礦物顏料為媒材的繪畫創作,在日治時期傳入台灣。由於政治的紛爭,這種技法只有在台灣被稱為「膠彩畫(前稱東洋畫)」,其他國家則稱作「日本畫」。這次的特展,可在北美館二樓一次親臨百年間活躍於臺灣畫壇上膠彩畫家的作品,十分精彩。封面這幅作品,是謝峰生的「山澗雙鹿」。這個展間特別搭配壓花毛玻璃窗,深具台灣味。
先來欣賞日治時期日本畫家的創作。有鄉原古統小幅的「麗島名華鑑」、 與繪於屏風上的「夏之庭」。 其中我很愛的,是村上無羅的「林泉廟丘」。雖是膠彩畫,畫風卻深具圖案風的插畫感。
接下來是一系列很有氣質的人物作品,有吳梅嶺的「庭園一隅」、 陳進的「手風琴」、 與「悠閒」。這些畫作都散發著恬靜的氣氛,深得我心。
提到膠彩畫,一定不能錯過郭雪湖的「南街殷賑」、 以及「新霽」。我們已經與可說是北美館鎮館之寶的它們相遇多次。
再來這幾幅,是很有南國風情的花卉作品。有木下靜涯的「南國初夏」、
劉耕谷的「爭豔」、
與陳永森的「瓊苑瑤池夢」。這一幅,讓我聯想到盧梭筆下的叢林呢!
膠彩畫的題材多元,有不少畫家繪出台灣常見的動物。有黃靜山的「乳牛」、
呂鐵州的「台灣藍鵲」、
與林玉山的「曉霜」等。對於鳥人來說,辨識畫作中的鳥是誰也是額外的樂趣。
最後,是以建築內外為主題的。這幅林之助的「冬日」,以灰白呈現隆冬,好有氣氛。
而莊士勳的「月眉山腰上的黃昏」,則讓人有如步入台灣常見的丘陵坡道。 最後,以劉耕谷的大幅作品「千里夜引」期待台灣下一個世紀的膠彩創作。
藝文手札上一篇“版畫大師眼中的台灣鳥類群像“
標籤: 藝文手札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