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暮色漫遊
從書中以及電視電影,可以發現不同文化、民族對生活與自然的想法。歐美房子有後院可以養花蒔草,甚至還能有野生動物共享此空間。傳統日本房子小歸小,卻有中庭和緣廊設計來模糊室內外空間。而現代台灣人的生活空間,有多少人擁有這樣的餘裕?看看家附近的新建案,一棟比一棟高不說,連陽台都省了,看了就難過。「還好」生活在不是市中心的火山腳下,就算家裡沒院子、中庭,騎上單車出門繞繞,依舊能有親近土地的機會。 一個初春的午後見光線大好,決定來去雙溪匯基隆河口附近、新開闢的濕地公園走走。 沒有太喜歡這個新公園的地景設計,對我來說還是太人工化。 來了幾次都會遇到感覺很不專業的工人在清除水池裡的滿江紅跟亂砍樹木枝葉。真好奇是什麼公司標到這個案子? 重點想看看這樣一個地方有什麼野生動物進駐,發現池子裡有Little Grebe和Eurasian Moorhen。 一旁的水利設施則有Black Drongo、 以及Gray Wagtail。往好處想,只要保留綠地、濕地,鳥兒就會來。如果環境再自然一點,多樣性會更高。
池畔小草花都鑲著金邊。 紫花藿香薊、 跟大花咸豐草都是外來種,此刻正在開花的它們讓濕地公園有了原野的想像。 這樣就回家有點意猶未盡,決定繼續沿著基隆河畔單車道往「秘密基地」而去。落腳這一區超過十年,對於哪裡有什麼逐漸建立一張動植物地圖。在河畔單車道呈現南北走向的這一帶,有棵我愛的烏臼。此刻葉子轉紅,是它很美的時候。要是哪天家裡有院子,一定也要種上一棵。
從北投焚化爐旁轉進雙溪舊河道,秘境般的所在讓人忘了這裡還是台北(但水的臭味跟顏色可以確認真的還是台北)。 焚化爐旁的農地依舊在種稻,彼時整好了地準備插秧了。 這一區過去十年變了很多,洲美社區的居民遷入了新公寓、附近因為士科的開發開闢了新馬路與聯外橋樑。真不知現在還能見到的大片天空能撐多久? 回家的路上回頭望,已是日暮時分。 今晚的天空,美麗如昔。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落羽松下的北國風情“
標籤: 台灣旅行手札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