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必麒麟
九月底的一個週末,聽聞今秋第一個東北季風南下,決定趁著秋高氣爽(後來證實還是太熱)的好天氣到淡水走走。 淡水輕鐵啟用後,還沒搭過全程的我們,在紅樹林站轉搭,白色車廂先爬上了盆地北緣的丘陵,再一路往海的方向而去,來到了漁人碼頭。第一次以這種方式前往淡水河口,很有偽出國的味道。不過此處空有漁人碼頭之名,可探性卻不高。看看時間尚早,索性跨上Ubike回老街這頭。行經油車口時,回透望向河口。河畔的老屋聚落,讓人遙想過去的歲月。
這一段單車道貼著河而築,一陣子沒來,發現路邊又多了些裝置藝術。
不過鳥人喜歡看的是真鳥,像是河畔榕樹上的Little Egret、 以及乘著上升氣流飛行的Bersa。 位於淡水河口的地利之便,讓淡水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點。四百年下來各民族來去,讓小鎮保有豐富的歷史古蹟。 騎了2.9公里後,來到建於西班牙人聖多明哥城遺跡上的紅毛城。現在的規模為荷蘭人於1646年所奠定,並命名安東尼堡。在淡水於清治時期正式開港後,於1867年成了英國駐台北領事館及官邸。 這回趁著「斯卡羅」燃起的台灣熱,再次來到紅毛城。那一陣子狂讀劇中人物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與集清廷海關、英國探險家與商人於一身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當年的第一手紀錄後,對影集最後呈現出來的成品很有意見,也對當年的中國通必麒麟充滿興趣。在北台灣能夠與必麒麟足跡交錯的地方,正是紅毛城。
紅毛城一名,取自當時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而與名字很搭的堡壘紅色外觀,則是英國人漆上的。 從紅毛城往南望,可見開闊的淡水河與對岸的觀音山。
紅毛城旁的兩層紅磚洋樓建於1891年,外觀為典型英國殖民地建築風格的它當年是領事官邸。 兩棟建築隔著草地對望,一旁擺放老火砲。 比起看起很不可侵犯的紅毛城,紅磚洋樓才有宅邸氣氛。
屋外的迴廊可隔絕暑氣。
配上藍色百葉窗,恍如時光味道。 這個角落若不說破,真的很像在英國。
在這裡,連光線都有故事感。 不確定現在領事官邸的陳設與當年相同。 至少園方試圖營造英式風情。 在英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撤館後,紅毛城被澳洲與美國代管。 直到1980年,產權才回歸政府所有。
告別紅毛城後,我們往馬偕租屋處與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走去。這條1.4公里的散步道,沿途依舊古蹟處處,很有味道。
山河之間的淡水,接下來的故事又會如何呢?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台北鷹巢?—草山行館“
標籤: 台灣旅行手札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