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2013

一定都是我的錯!

非師範體系出身的大學教授一定都跟我有相同的心路歷程,那就是沒人教過我們怎麼當個老師,卻在報到後的第一天馬上為人師。沒有職前訓練,直接開始上課和帶研究生。我不確定自己有沒有當好老師的慧根,只知道從當學生的過程當中所接觸過的好榜樣,以及自己所受過的科學訓練,確立了教育理念。但,這真的是對的?是好的嗎?

大學對於教授的評鑑,總是分為「教學」、「研究」和「服務」三個面向。我對於「教學」這一面向,看重的是能讓學生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學會獨立思考和邏輯批判的能力。所以如果可以,總希望能以論文討論方式來開授專業課程,而非只靠我講課和考試,這也比較符合現今「問題導向」的教育潮流。到目前為止,每個學期都會有一門我自己開授的課以這種方式來上課。

以其中一門課為例,每年選取14個主題,每個主題以review article導讀和討論research article來進行,每一年並會換掉大約一半的paper來更新教材。當我是研究生的時候,就是喜歡上這種課,勝於光坐在底下聽課的。但現在的學生則不然,傳統的課考前硬著頭皮背過就過了,這種課每個星期要讀paper,他們總覺得太辛苦。五年下來,除了第三年系統轉換沒取得意見回饋外,修課人數、課程分數和評語如下:

第一年:修課人數15人,分數4.9/5,學生評語「老師很認真很專業」。
第二年:修課人數10人,分數4.6/5,學生評語「這真的是一個很值得推薦的好課」。
第四年:修課人數12人,分數4.8/5,學生評語「上過這麼多大學老師的課,老師是我遇過講課最有條理且聽課聽得很開心,我也要學習老師井然有序的思維」。
第五年:修課人數10人,分數4.5/5,學生評語「學到很多很充實。真正學到很多東西的一堂課,感謝老師」。

每年看到這樣的課程回饋,我還蠻自豪的。代表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真的有學到東西,且認同這樣的上課方式。也因為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讓我覺得不是白做工,也更認真更新教材和準備這門課。這門課今年也被系上設為研究所必選課程之一。

今年,是我第六次開這門課。加退選結束後,只有六個人修,一半研究生、一半大四生。六個學生當中,有一個延畢的大五生據說在發展演藝事業,大多時候都蹺課。其餘五名學生,程度都不算特別好,一些本科系該知道的基礎知識都很薄弱,所以paper討論起來相當痛苦,更不要提能激盪出什麼火花了。另一個已甄試上敝系的大四學生則在今天跑來要我簽名退選,理由是覺得自己某些基礎太弱,怕接下來上不下去。但在我追問之下,發現她正在修外系的會計和經濟。那我真的不懂了,一個連3’UTR都不知道是什麼的學生接下來兩年要唸本系的碩士班,不趁這個機會把基礎弄好,卻要退掉我的課去修會計和經濟?這個學生要退選當然無所謂,但我好心幫她分析輕重緩急,卻一副老師妳太囉唆、我心已決的模樣。實在讓我感到非常灰心。

一路走來,我沒有改變過上這門課的方式,卻得到這樣巨大的落差。雖然也許是大環境改變了,但還是先歸因是自己的錯好了。明年,我該如何面對這門課呢?還要費心更換教材嗎?應該沒人在乎吧!回頭開純講課的大堂課?但我忍受得了台下睡覺的睡覺,滑手機的滑手機的上課氣氛嗎?當老師開始覺得他在做白工而決定也來虛應故事的時候,這個國家的教育應該就可以宣告死亡了吧!

菜鳥教授手札上一篇“辦公室的百萬級落日

標籤:

8 Comments:

At 11/19/2013 03:18:00 下午, Anonymous M. K. said...

這種課對我來說很困難
對基礎不夠的學生可能廢力又學不到東西

在我讀社會科學的博士班第一年時
我曾修過系上的期刊研討課
後來修一門外系的期刊討論課
基本上這兩門課沒有真的學到什麼
因為那時候程度太差
沒有程度從期刊論文學習到高深的知識

直到自己要發表期刊文章時
才有能力從閱讀期刊文章學習到高深的知識

個人覺得, 這種課需要老師分享閱讀期刊的心得
否則學生可能像我以前一樣
覺得花很多時間讀了很多文章, 上課也努力討論, 最後覺得沒有真的學到什麼

 
At 11/19/2013 05:10:00 下午, Blogger Euphtw said...

一開始就設定這是進階的課程(第一堂課就講明了),主要對象是研究生和高年級大學生。「理論」上,他們都已修過基礎課程,不應該有基礎不夠的問題。所以有基礎不夠問題的,應該自我反省為何修過那些基礎課,還會像是從來沒聽說過那些東西的狀態呢?

一個研究生,不管是碩士班或是博士班,本該養成讀第一手文獻的習慣。這絕對需要時間的累積,沒有所謂等寫論文或發文章的時候再說這種事。讀paper,更能把自己在基礎課程學到的知識整合。這是一種主動學習的過程。當然一開始老師會引導,但不可能永遠靠老師「分享」閱讀心得。真的靠自己的努力去讀懂,慢慢就會內化,之後就會信手拈來了。絕不可能花了時間讀跟參與討論,最後卻沒學到東西。真是如此,代表方法錯了,有讀卻沒有懂。

 
At 11/19/2013 07:33:00 下午, Anonymous 阿芳 said...

如果貴校的制度允許的話
你可以隔年開課
一方面累積有興趣的學生來上
才有充分討論
一方面可以降低自己的負擔
將時間充分運用

 
At 11/20/2013 01:55:00 下午, Blogger Euphtw said...

我有想過這樣做。但壞處是,我得多變出其他的課,交錯開啊!不然學分數會不夠。

 
At 11/21/2013 12:05:00 上午, Anonymous 阿芳 said...

哎呀
被開課學分數綁住就頭痛了
貴校有可能開放你的課讓其他學校的相關科系選修嗎?
說不定會有更多"有緣人"

 
At 11/21/2013 02:46:00 下午, Blogger Euphtw said...

台北有這麼多大學,會有學生會到外校修課嗎?
我真的不懂為何台灣的大學教授教學負擔這麼重?如果有心向學的學生多一點就算了,還沒有做白工的感覺。問題是,這樣的學生一年比一年少了啊!

 
At 11/25/2013 09:58:00 上午, Anonymous M. K. said...

分享一些看法:
近年來國內的博士每年畢業的很多(數量大概是以前的三倍)
造成取得博士後, 教職的工作很不容易找到
而博士班也越來越少人願意讀
(例如台大博士班今年註冊率只有五成八, 許多系報考人數少於錄取人數, 台大一些系的博士班, 甚至沒有人報名)
大學部與碩士班研究型的教學課程, 學生也越來越沒有興趣
因為這種研究型課程, 著重在研究、期刊發表, 與成為博士的訓練
但是成為博士後, 又難以找到適當的工作
這種現象, 可以說是國內高等教育發展的瓶頸

 
At 11/25/2013 01:38:00 下午, Blogger Euphtw said...

嗯,我有意識到這幾年來台灣高等教育的問題。不過,這非本篇討論的重點。我認為,不該一概而論所有台灣的碩博士班,因為並非所有的系所都是基礎研究或實務取向。既然來到一個以基礎研究為主的研究所或實驗室,就該有自覺這裡不是職業介紹所。如果對未來的設定不是當個研究者,就該三思是否該進這樣的研究所。而非進來後,抱怨這裡的訓練不是他所需要的。反之,我是從事基礎研究的老師,也不該要求我來訓練學生進業界。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