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2009

知識互斥性?

朋友們都勸我不要浪費時間在那些來鬧的人身上。只是看到他們的言論,讓我想起兩年前所寫的這篇舊文。把留言中的地名或國名套進這篇文章(愛一個"地方"就代表不愛另一個"地方"?),看來也恰到好處。


台灣的名人、學者和媒體喜歡發表一些有A就沒有B的言論已經不是新聞了,這些三天兩頭就在大眾媒體上強力放送的言論,以憂國憂民的包裝呈現,不斷灌輸台灣人民我們的XX政策大有問題的觀念。Just to give them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也許他們說的有幾分正確,但真實的情況到底為何呢?

前一陣子在聯合報讀到一則名叫“只知番薯 不知世界“的新聞。說台灣的某大學大傳所所長指出“地理知識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台灣只以教育學生了解台灣為滿足,“把台灣地圖橫著放、轉90度看、放大,或是把台灣變成海豚、番薯、鯨魚等,就很高興了“,沒有從小灌輸全球化,將來如何與他國競爭?

這樣的言論不陌生吧!其論述的邏輯是,只要多教一點台灣史地,外國史地的部份(我看他們心裡想的應該是中國史地吧!)就會大幅減少。而不通曉世界地理云云(像是不知道亞美尼亞在哪裡之類的例子),就是不全球化,就是國際競爭力低。實在很好奇,地理常識什麼時候變成國際競爭力的指標了?這些大傳系或心理系的教授們,有確實的數據輔助他們的論點嗎?頂著教授的光環就可以沒事找記者來大發特論嗎?我不知道現在台灣中小學地理教育中,台灣與外國地理教學的比重到底為多少?以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台灣的部份根本就是不成比例的低。如果問我這輩的人,要他以逆時鐘方式從台北縣開始把台灣所有的縣依照地理順序說出來,不知答對的比例有多高?但要我們回答中國某一個省到另一個省有哪一條鐵路相連,起訖城市為何,沿途經過哪些省,這些省的礦產有哪些,可能又答得頭頭是道。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批評,連自己國家地理都搞不清楚的人,是一種沒有競爭力的表現?來到美國後,發現美國這個很有競爭力的大國,其高中以前的史地教育,是只教美國而已的。事事以美國當指標的學者們,如何解釋這點?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詩人余光中批評台灣高中國文教學比重將文言文比例從六成五降為四成五,並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為選修。他認為在全球化(學英文)和本土化(學母語)雙重夾擊之下,國語的存在“岌岌可危“。他並指出,方言若能提升到文學層次固然很好,但能使用方言溝通的人比較少,魯迅、沈從文等中國作家也從未以方言寫作。

其論述邏輯,又是和上面史地教學爭議如出一轍。就是多學白話文,就會不懂文言文,不懂文言文,就是國語程度差。再回到我當學生的時代,當時是獨尊國語的環境,不要說電視上幾乎見不到方言節目,連在學校說方言都會被罰錢。國文課本打開,幾乎全是平常不會用到和說到的古文課文,而且都得背起來,弄得我將國文視為最討厭的科目(歷史第二名厭惡)。如果是文學意境優美的古詩詞也罷,每學期第一課都是孫文或是蔣介石在某某場合的演講稿。這種教學法,可不可以請這些大作家、大詩人告訴我,這些“文章“如何可以提升我的國文程度或是文學素養?如果多學古文真的會讓我的國文程度和文學素養提升,為何我的文筆還是這麼爛,無法下筆成章?更何況,余光中認為“能使用方言溝通的人比較少“,不就是這種教學背景下的產物嗎?他以魯迅、沈從文等中國作家也從未以方言寫作當例子,我很想問他那其他以方言創作的都不是值得一看的作品嗎?

不過,今天不是要來探討本國史地和外國史地,或是白話文與古文教學比重的,而是要談談知識互斥性這個謬誤。為什麼某些學者、政客和記者,認為本土教學多一點,白話文多學一點,就會影響到國際觀和國文程度呢?這兩者真的無法並存嗎?以人的認知能力來說,學習相關知識用到的大腦部位是類似的。學會一種知識,會讓人更容易學習相關的科目。而不是如他們所想的,我們的大腦就如空間有限的電腦硬碟。裝了A知識,就容不下B。如果白話文學得好,底子扎實,學古文也就如魚得水。從學習本國史地當作基礎,由此當架構去學習外國史地,應該也更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就如同學好數學是鑽研物理、化學的基礎;了解了化學分子如何作用,就更能夠研究生物的奧祕。

很有趣的一點,是大家老愛拿全球化來當理由。在第一個例子中,全球化和國際競爭力是好事,所以應該多教外國史地,少講一些“蕃薯“的種種。第二個例子中,全球化變成是威脅中文存亡的因子了,所以應該加重文言文教學。怎麼對全球化的態度不一致呢?箇中玄機,就不言可喻了。

再拿第三個例子來看。最近常常看到政客和媒體大加踏伐一些國家正常化的政策,其最大的理由,都是國家經濟力降低、大家荷包吃緊(只差沒說出口什麼現在台灣民不聊生之類的話),政府應該將力氣放在拼經濟上才對。我沒住在台灣,也沒有緊盯現在執政黨的所有施政,所以也許接下來討論的東西純屬臆測,但是我覺得這又是一個落入XX互斥性謬誤的例子。一個有做事的政府,應該同時要兼顧國家內外大小事。內政、外交、民生、經濟和國防都要認真注意才對。並沒有所謂拼了外交,內政就不管這回事。或是推動國家正常化,民生經濟就不顧。所有的政策,應該都是獨立事件,各有部門和人力管轄。怎麼會像媒體所呈現的,拼命做A,B都爛掉了這回事呢?A與B就是沒有並存的時候嗎?

以上三件事,都犯了知識(政策)互斥的謬誤。與台灣媒體一貫的報導方式,不斷教育民眾以這種XX互斥的有色眼鏡來解讀事情。將事情底層的掀開來看,可以發現其實這三件事基本上都是同一件事,也就是一群對本土化或國家正常化十分沒有安全感的人,希望靠他們的地位,去阻止這樣的政策,不管理由合不合邏輯。我可以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也知道每件事不同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無法認同沒有邏輯又講話大聲的論述方法。每當看到這類A與B互斥的理由一再出現,就不得不生氣。下次再遇到這種事,請以更好的理由說服大家吧!

PS. 這篇文章是那天在聖璜島騎腳踏車環島的時候想到的。想這種令人生氣的事,難怪會越騎越沒力啊!

生活隨想上一篇“ 亞美尼亞與十八分(下)

標籤:

7 Comments:

At 9/22/2007 03:58:0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只要看看美國大學生或是高中生的英文教育
就可知大概
請問她們的英文一學期念多少的莎士比亞?
念多少的所謂的古英文又有多少?
反倒是貼近生活的近代文學﹝性別、種族議題等等﹞
才是教育、公民養成的重心吧?

至於我這個交英文的會因為這樣子而有權力受損,或是憤世忌俗嗎?
不會啊
在這種年代
能用生活化的文本提起學生的興趣
不是多多益善嗎?
是不是「古文」有那麼重要嗎?

 
At 9/22/2007 10:14:00 上午, Blogger Ray said...

沒想到蔚藍也關心國事!在才灣生活和在美國生活是不一樣的感覺!之前我在台灣工作時,感覺台灣年輕人已經恨透了藍綠對決!只要有好生活過,有錢賺就好了!

 
At 9/22/2007 03:37:00 下午, Blogger Euphtw said...

To Louis,
說得好啊!所以才會覺得這些人根本是無理取鬧,為個人心中的其他想法而藉題發揮。

To Ray,
哈哈,我一直很關心國事的。所以看“生活隨想“專欄要小心,可能有地雷喔!只能說,我也痛恨藍綠對決,但心中的邏輯感和正義感太重,無法如時下年輕人,只關心有錢賺就好了呢!

 
At 12/29/2009 12:53:00 下午, Anonymous JH said...

送你這段名人的話:


一個追求自我成長的人,不會有時間去跟人爭論。
讓路給"狗",總比被"牠"咬一口好。
---美國總統 亞伯拉罕 。 林肯---


新年快樂 !!

 
At 12/30/2009 05:07:00 下午, Blogger Euphtw said...

是要讓出我家來讓狗住嗎?唉!

不過謝謝你的勸說。也祝你新年快樂!

 
At 1/03/2010 04:44:00 下午, Anonymous 原住民A said...

TO Euphtw,
請問你是【 原住民 】嗎?


除非你跟我一樣是原住民、不然就不要那麼愛分中國人、台灣人、在我看來都一樣、你們都是外來的搶地者!


如果你不是原住民、這裡也不是你的家!

 
At 1/03/2010 04:47:00 下午, Blogger Euphtw said...

這也與本文無關。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