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2019

前進Aotearoa

1 在我的山之旅清單上,有著加拿大、瑞士、挪威與紐西蘭等國家。若要盡情爬爬照,位於北半球的前三國適合(台灣的)夏天去。位於赤道之南的紐西蘭,卻因為寒假時間太短,遲遲尚未成行。這回,JY衝著同事Kai的邀約(還加上一位在澳洲任教的哲學系教授),要到紐西蘭南島的Arthur's Pass參加30 km的Mountain run,讓我們終於即將踏上這猶如世界盡頭的土地。在Skype與email上討論了幾回,決定順道來趟紐西蘭南島的O形自駕行。多了幾位興趣跟我們不盡相同的旅伴,這回的旅程大概不會跟只有JY與我兩人一慣的玩法一樣,索性把它當作Aotearoa(紐西蘭的毛利名)的preview之旅吧!當男士們去跑步,教授返鄉探親之時,我可要把握機會看看紐西蘭的大山大水,尤其是要好好認識這裡的鳥兒們呢!最期待的目標,是會去以賞鳥出名的紐西蘭第三大島Stewart Island(真的是南方之南啊)。行前先去臺灣銀行換錢,驚喜地發現紐西蘭幣的最新版鈔票全用當地特色鳥種為圖案,希望是個好預兆!在此先跟大家拜個早年,我們下個月見!

1/23/2019

暗夜精靈—白面鼯鼠

IMG_0512 九年的網路情誼,兩年前的新加坡相見歡、去年一同去泰國賞鳥後,這回總算等到Mantamola一行人在隆冬之際來臺灣進行生態之旅。身為地主的我,當然要端出最適合鳥人的行程,從海平面的鰲鼓溼地,一路上到海拔2500公尺的大雪山天池,希望能讓異國鳥友欣賞到臺灣的生物多樣性。有趣的是,此行的代表動物卻非臺灣特有種鳥類,而是大雪山的暗夜精靈—白面鼯鼠(White-faced flying squirrel)。 IMG_0429 臺灣有三種飛鼠,分別是白面鼯鼠、大赤鼯鼠(Indian giant flying squirrel)與臺灣小鼯鼠(Hairy-footed flying squirrel)。除了臺灣小鼯鼠為特有種外,前兩者都是臺灣特有亞種。前兩次來大雪山過夜都是在盛夏,不知為何都沒在夜裡出門找飛鼠。也許這回因為擔任「偽鳥導」的緣故,連續兩夜都在晚餐後聞聲尋鼠去。 IMG_0459 白面鼯鼠出沒於臺灣海拔一千至三千公尺的闊葉與針葉林中。在大雪山的第一晚,天才剛黑就在住宿區聽到此起彼落的高昂「啾~」聲,那就是牠們的叫聲。 IMG_0464 裝備不太夠,只有戴頭燈出門的我們,一開始沒概念該往哪去尋白面鼯鼠,而一路來到大雪山林道43K的大雪山派出所附近。
 IMG_0467
這一帶的「啾~」聲聽起來很近很密集,果然沒多久就在與視線等高處發現一對反光的眼睛,有著白臉、腹面全白的白面鼯鼠現身! IMG_0478 天色一暗後,白面鼯鼠們紛紛出洞覓食,即使一時沒見著,也會聽到身長達43公分、且尾巴與身等長的大型嚙齒類動物在樹梢活動的聲響。像隻貓在樹上行走,是JY的形容。 IMG_0481 最讓人血液沸騰的時刻,是牠們滑翔過頭頂時。飛鼠之名,就是這麼來的呀! IMG_0502 頭燈不夠力,讓相機難對焦,本來想說把白面鼯鼠如絨毛娃娃般可愛的模樣記在心裡就好。 IMG_0448
好在後來遇到一個有帶手電筒的家庭,靠著他們幫忙打燈,讓我可以勉強紀錄幾張與白面鼯鼠的初次見面。
 IMG_0505
雖然這不是第一次見到飛鼠(首次是在沙巴),卻是我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與本土種的相遇。在目前為止見過的哺乳動物中,白面鼯鼠當屬可愛第一名。回到小木屋後,還不時可以聽到牠們在屋旁的樹林活動。非常慶幸可以把這值得紀錄的一刻,與來自南國的朋友共享!

與動物相遇手札上一篇“時差中的晨間皇家公園鳥漫步(下)

標籤:

1/22/2019

美麗的錯誤—Queen's Gallery

IMG_0068 其實我對皇宮興趣不大,貴族的生活離我太遙遠。來到倫敦要不是為了欣賞英國皇室收藏的維梅爾,到白金漢宮參觀不會是我待訪選單中的前幾項。在白金皇宮旁,有座成立於1962年、專門展出皇室收藏( Royal Collection)的女王藝廊(Queen's Gallery)。我一開始誤以為維梅爾的畫作在此展出,而買了票入內朝聖。 IMG_0067 沒想到誤會大了,維梅爾的畫常設於白金漢宮長47公尺的Picture Gallery牆上,女王藝廊則是特展展廳的所在。 IMG_3061 我們探訪倫敦的時間,藝廊中的特展是「Splendours of the Subcontinent: A Prince's Tour of India 1875-6 」,展出當時的儲君威爾斯王子到印度次大陸訪問時帶回的各種藝術品。 IMG_3067 由於印度有不少伊斯蘭教的信徒,而伊斯蘭教義不能描繪有生命之物,故藝術工藝品以繁複的圖形代替,像這個華麗的琺瑯盤即是其中代表。對於很愛幾何圖形的我來說,它們直中我心啊! IMG_3073
當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與西方接觸後,東西文明的交流讓他們借用了歐洲繪畫中基督教的元素,以蒙兀兒的方式重新詮釋。 IMG_3072
像是這一幅聖母與聖子圖,就是取材自德國畫家Albrecht Dürer的作品。 IMG_3086 還沒找到機會去印度一遊的我們,趁此機會與印度藝術近距離接觸。 IMG_3090
對鹿彈琴在印度的意思應該跟我們的「對牛彈琴」大不同。 IMG_3092 充滿插畫風的畫總是吸引我的目光。 雖然女王藝廊沒有我的目標畫作,誤打誤撞與印度藝術相遇,也算是美麗的錯誤呢!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到市政廳賞畫去—Guildhall Art Gallery

標籤:

1/21/2019

到市政廳賞畫去—Guildhall Art Gallery

IMG_0005 在轉往英國之旅最後一站、被我們暱稱「鴿子窩(Cotswolds)」地區之前,再次以倫敦的美術館串場一下。首先,是市政廳藝廊(Guildhall Art Gallery)。 IMG_0006 成立於1886年的市政廳藝廊,以展出倫敦市的藝術收藏為主。其中又以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的畫作最富盛名,我們就是為了它們而來。藝廊是刊頭照片右側的這棟,曾在二戰時期被砲火嚴重損毀的它,為了配合左側建於1411年的市政廳風格,而以仿哥德風形式設計。 IMG_0018 跟倫敦其他國家級展館一樣,市政廳藝廊也是免費參觀。展場面積不大,前拉斐爾派派的作品都在二樓。 IMG_0019 不需特別搜尋,唯美浪漫的前拉斐爾派畫作立刻吸引目光。 IMG_0015
其中最出名的,該是Dante Gabriel Rossetti於1873年所繪的「La Ghirlandata」。 IMG_5709 另外,還有Byam Shaw根據Rossetti的詩所繪的「The Blessed Damozel」。 IMG_5710 Elizabeth Adela Forbes的「On A Fine Day」,背景充滿英國鄉間風情。 IMG_0017 這幅由Augustus Edward Mulready所繪的「Remembering Joys That Have Passed Away」,讓人聯想到狄更斯的小說。
 IMG_5720
同個展廳中,還有William Henry Gore的「Listed」。如畫名所指的,男子將被徵召入伍去前線打仗,愛人擔憂地與他不捨擁抱。畫面直白,卻撼動人心。 IMG_5721 另外,我也很喜歡Marianne Stokes所繪的「The Net Mender」。身為女子,Stokes的庶民生活畫作總是帶給我平靜溫暖的感受。 IMG_0016 來到這裡,一定不會錯過由John Singleton Copley於1783年所繪的巨幅畫作「The Defeat of the Floating Batteries at Gibraltar」。544 x 754公分的油畫,是英國最大的畫之一。 IMG_0007 在地下樓層,再度與John Constable的作品相遇。「Salisbury Cathedral from the Meadows」中的大教堂,我們已經親自探訪過了呢!
 IMG_0012
在此見到了Jacqueline Stanley所繪的「Leadenhall Market, London」,讓我決定之後要順遊也在這一區的華麗有頂市場LeadenhallIMG_5687 Frank Brangwyn的畫作「The Lord Mayor's Show in Olden Days」,很有印象派的味道。 IMG_5699 到訪市政廳藝廊的時候,正好有英國瓷磚特展。這些色彩鮮豔圖形華麗的瓷磚,十分吸睛。

來到倫敦又喜歡藝術的朋友,若在搭機前有段空檔需要打發,不妨來市政廳藝廊逛逛哩!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牛津的滴水嘴獸群像

標籤:

1/18/2019

牛津的滴水嘴獸群像

IMG_0250 昨晚參加了一個有趣的聚會,JY退休同事Ming去了一趟南美,對祕魯充滿遐想的我們央求她來場分享會,好跟著神遊印加帝國一番。就像學生進度報告一樣,Ming特地準備了Powerpoint來呈現她的南美行,大夥一邊吃著祕魯風味晚餐,一邊津津有味地聆聽她的祕魯之旅。其中,Ming介紹到祕魯教堂的滴水嘴獸(gargoyle)與歐洲傳統的不同,融入了在地動物或神獸特色,讓我忍不住挖出了在New College與Magdalen College紀錄到的滴水嘴獸群像,來當作牛津一日遊的完結。 IMG_0251 傳統歐洲建築為了防止雨水直接沿建築牆壁流下造成侵蝕,多會在屋頂設置雨漏,雨漏的造型往往採用動物或怪獸的模樣設計,兼具辟邪功能。每次到歐洲看建築,都會特地留意它們。 IMG_0252 IMG_0254 IMG_0255 在New College入口中庭,就有一整面牆上有各式造型的滴水嘴獸。其中這三隻有點像驢頭,又讓我聯想到Shrek。 IMG_0257 不管像什麼,基本上都頗為嚇人。 IMG_0253 像鱷魚頭嗎? IMG_0256 這隻有點河馬的感覺。 IMG_0259 角落的這隻有點像獅頭。 IMG_0258 這一隻我覺得最可愛。 IMG_0327 接下來這三隻來自Magdalen College。 IMG_4679 它們比New College的多了身體。 IMG_4680 雖然在牛津沒遇見什麼特別的鳥,重重的長鏡頭讓我有機會細看這些高掛屋頂的滴水嘴獸們,也算值得。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牛津漫步—Merton College & Beyond

標籤:

1/17/2019

牛津漫步—Merton College & Beyond

IMG_0347 離開Magdalen College後,穿過馬路再走過植物園邊小徑,去參觀牛津行的最後一所學院—Merton College。 IMG_0338 創立於1264年的—Merton College,是一所人才濟濟的牛津學院。出了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一位是因為動物行為學的研究,而在1973年與Konrad Lorenz以及Karl von Firsch共享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的Nikolaas Tinbergen。另一位是桂冠詩人TS Eliot,他也是這裡的校友。 「The Lord of the Rings」的作者JRR Tolkien,則曾是學院的英國文學教授。雖然突然之間一付風雨欲來的模樣,我們還是穿過建於1464年的Gatehouse,進到學院瞧瞧。迎面所見,是學院中最古老部份之一、在13世紀末建造的Front Quad。Front Quad的左手邊,是St Alban's Quad(刊頭照片)。 IMG_0343 正前方,則是建於1608年的Fellows' Quad。 IMG_0339 Fellows' Quad的隔壁,是牛津中最古老的中庭、建於1288-1378年間的Mob Quad。中庭西與南面的最上層,是學院圖書館所在,它可是英國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書蟲我好想進去參觀喔! IMG_0344
Mob Quad南側,是建於1294年的學院禮拜堂。
 IMG_0340
行步至此,大概對牛津各學院的有了初步概念。主要組成元素,是大大小小的中庭、用餐大廳、禮拜堂、圖書館與宿舍。
 IMG_0342
在古老聖母聖子像的凝視下,你最愛那一所呢? IMG_4409 接下來,把漫步牛津的影像一併收錄於此。比起劍橋,牛津火車站離大學區較近。出了站跨過River Isis的分支Castle Mill Stream,即可逐漸進入各學院範圍。 IMG_0015 第一所見到的學院,是成立於1263年且出了五位諾貝爾獎得主的Balliol College。 IMG_0016
隔壁,是優美的Trinity College
 IMG_0054
色彩繽紛的pub—Free House。 IMG_0053 最後,是被視為牛津中心的Carfax Tower。"Carfax"一字源自法文"carrefour","carrefour"台灣人可不陌生,是來自法國的量販店,原來這個字是十字路口之意。Carfax Tower是建於12世紀的St Martin's Church的遺跡,教堂因為馬路拓寬而不復存在。

在來到牛津之前,一直覺得它的對手劍橋大橋較秀氣優美。但現在發現古老的牛津可看性更高,下回可花更多時間探索它呢!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有河相伴的Magdalen College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