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2017

溫州街的貓café—路上撿到一隻貓 & Rebirth

IMG_5579 溫州街48/49巷街角不僅有將近三百歲的霧裡薛圳遺跡,還有好幾家café聚集。每次傍晚騎車經過此處,見到眾café發散出來的溫暖燈光,都好想窩在店裡喝杯茶享受閱讀時光呢! IMG_5576 也因此讓我興起溫州街project的書寫念頭,今天先來記錄兩家跟貓有關的café好了。 IMG_5573 首先是靠近49巷,名為「路上撿到一隻貓」的這一家。也許因為靠近大學,溫州街的café總是帶有濃濃一股波西米亞的味道,店內的燈光昏黃,桌椅與裝潢看起來也頗具年代。 IMG_5572
這家café既然店名有「貓」,當然有店貓相迎。 IMG_5569 是一隻漂亮又大方的虎斑貓。 IMG_5594 也許知道我們是愛貓人,這天牠窩在我們桌邊好一陣子。 IMG_5592
這裡不僅溫暖,還有大片窗景,果然是貓會愛的角落。 IMG_5595 窗上的「No No」是提醒牠不要看得太忘我而撞上嗎? IMG_5590 隆冬的午後,有貓作伴的下午茶就是幸福。 IMG_6427 在「路上撿到一隻貓」的對面,則是另一家貓café「Rebirth」。門面頗有歐洲小酒館的氣氛。
 IMG_6425
它的店招,是一隻肥貓哩!
 IMG_6426
牆上還有「魔女宅急便」的裝飾,很好奇店內真有位帶著黑貓、可以幫人占卜的修行魔女嗎?上回和JY在傍晚時分來到這裡,很想直接吃晚餐後分別去上水彩課與音樂課,可惜尚未供應晚餐而作罷。這個問題的答案只好等待下回分解。

這個週末,該再來溫州街走走嗎?

旅途上的貓上一篇“天母貓café—Zabu食堂

標籤:

4/27/2017

台北城市秘境—霧裡薛圳

IMG_5585 台北南區因為座落著好幾所大學,這一帶的巷弄應運而生不少獨立書店與咖啡店,每次有機會來此走動,總愛沿著人文薈萃的溫州街漫步,再找家燈光美氣氛佳的café坐坐。 IMG_5580 一路向北,來到溫州街48/49巷口。這裡不僅有棵枝葉茂密的大樹讓人忍不住駐足欣賞,三個角落還各有幾家看起來很吸引人的café讓我想找機會一一探訪呢! IMG_5583 就在讚嘆小巷竟藏著美麗大樹時,眼角餘光瞄到49巷底似乎別有動天,有個像是小花園般的角落。
 IMG_5588
走近一看眼前的景象讓我大吃一驚,在這可說是台北市中心的地方,竟然擁有磚牆水圳的田園風光,這裡藏著什麼秘密? IMG_5587 原來,這一小段水圳是開闢於1724年、用以提供台北市西側灌溉水源之用的霧裡薛圳遺跡。三百年前的漢人移民來到台北盆地,墾戶集資興建灌溉渠道,並自霧裡薛溪(今景美溪)引水,故得此名。眼前的水渠,就是當年第二霧裡薛支線的一部份。到了1907年的日治時期,它與其他水圳被併入「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統一管理。現在的台北市,早已脫離農業社會,當年縱橫盆地裡的眾渠道不是廢棄不用,就是加了蓋成了下水道的一部份,而逐漸被市民淡忘。要不是誤打誤撞發現這一小段水圳遺跡,我還傻傻以為台北市就只有瑠公圳而已呢!再次印證要認識自己生活的土地,果真要勤於出外走動。你以為已經對生活了一輩子的城市瞭若指掌,才發現自己只知皮毛而已。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記憶縫隙之旅"

標籤:

4/26/2017

記憶縫隙之旅

IMG_6557
不到兩個月,再度因為參加JY大學同學James的婚禮回到母校。趁著典禮開始前,眾校友們不約而同來到前系館追憶似水年華。 IMG_6560
我跟他們不同系,他們在校園出沒的四年中我還沒進大學,卻因為我對動物的高度興趣選修了許多他們系的課,這棟一號館因此也留下了我的足跡。建於1930年的建築,樣式高雅的木製樓梯扶手以及磨石子階梯經過87年歲月的洗禮顯得光滑圓潤。 IMG_6555
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總覺得在散發歷史幽香的教室中學習,更能體會知識的力量與價值。
 IMG_6544
在JY與我陸續離開校園後,一號館已不再是他的母系所在。在老建築後方的空間漫步,還是可以找到些許當年的痕跡,至少溫室依舊在這裡。 IMG_6545
雖然不是植物系的學生,不知為何我對溫室總有浪漫的想像。 IMG_6550
也許是因為它白色的窗框,亦或是因為在這樣的空間裡可以與奇花異草相遇。 IMG_6546
再轉個彎,一扇鎖上的雕花鐵門阻止我們繼續前進。若不是因為裡面長著熱帶才有的筆筒樹,不然一旁出現的水池景觀還真會讓人以為等會就會出現一隻知更鳥帶我進入這個如秘密花園般的角落呢!

回想當年的自己,充滿幹勁地在幾乎什麼系都有的大學裡四處修課(以及瘋狂練樂器),覺得未來有無限可能,對校園空間的探索並不熱衷。等到繞了一圈回到台灣,才慢慢體會老建築之美以及它們的意義。在畢業即將滿20週年之際,為此記錄一筆吧!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春之和菓子—三日月茶空間"

標籤:

4/24/2017

春之和菓子—三日月茶空間

IMG_0018 每年三、四月,總會在臉書上看到朋友們到日本賞櫻而羨慕不已。今年,我們在天母發現一家品茗與和菓子的店—三日月茶空間,不出國也能領略和之春。 IMG_0025 對這家位於中山北路七段斜坡上的和式店鋪還真是沒印象,忍不住回想到底有多久沒散步到這裡來了呢?
 IMG_0003
整家店最令人嚮往的角落,就是入口處的和室。不僅有傳統的榻榻米、燒炭的鑄鐵吊茶壺,靠馬路這頭的拉門還可打開(前一張照片)與戶外相通。 IMG_0010 進到店內,這面引人注目的茶壺牆旁也有一排榻榻米座位。不是日本人不習慣盤坐或跪坐,但來到這樣的空間總會不自覺地輕聲細語正襟危坐放慢動作起來,似乎這樣才能融入環境的氣氛啊!
 IMG_0008
我們,則是為那傳說中造型美麗、又充滿季節感的上生菓子而來。上生菓子主要由白豆所構成,是一種傳統的日式甜點。在不品嚐它的滋味之前,光是看就是種視覺饗宴。 IMG_0023 因為製作起來需要技術,我們各點了梅子味的「吉野櫻」與檸檬味的「蜜柑」來品嚐。 IMG_0021
和菓子一般來說口味甜,所以通常得搭配茶來享用。顏色與造型各異的茶與上生菓子配上日本的特色餐具上桌,桌面頓時色彩繽紛起來。
 IMG_0017
比起記憶中和菓子的印象,三日月的這兩種上生菓子口味不會太甜,反而有種細緻的口感,非常令人驚豔,兩個我都好喜歡。其中又以「蜜柑」的造型讓人特別印象深刻,特意做出撥開一小角果皮露出果肉的模樣,而果肉還相當擬真,連白色纖維都不馬虎(刊頭照片),實在太厲害了!

除了空間與和菓子外,招呼我們的是位懂中文的日本先生,他以餐廳常聽到的日文來回應,更讓我們有種到日本旅行的錯覺。所以這個春假雖無法加入日本賞櫻的行列,三日月和菓子午茶的經驗,還是讓人滿腦子都有和之春的感覺呢!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台北糕點café系列—某某"

標籤:

4/21/2017

台北糕點café系列—某某

IMG_6751 又到了星期五了,該打開甜點雷達,以甜甜的滋味滑入讓身心放鬆的週末吧! IMG_5252 這回,來到捷運信義安和站附近巷內的人氣甜點店—某某(Quelques Pâtisseries)。 IMG_5258 順利入座後,到櫃台選甜點。 IMG_5249 跟一般以歐式鄉村風裝潢的甜點店不同,某某走簡約路線。 IMG_5257 最吸睛的佈置,是牆上的乾燥花飾。 IMG_5253
在我最想點的甜點出爐前,先來個鐵觀音巧克力塔嚐嚐。巧克力類的糕點通常是JY的最愛。 IMG_5254 一陣子之後,終於等到我嚮往的蜜桃梔子花烏龍聖多諾黑(St. Honoré)!聖多諾黑是一種由小泡芙組合而成的法式甜點,在1847年於巴黎問世。這個形狀與顏色俱美的甜點,口味也很讚呢!

這幾年,台北的甜點店越來越多。這麼週末,該上哪裡嘗鮮呢?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漂泊的樣品屋—新北投火車站"

標籤:

4/20/2017

暮光校園漫步雜感

IMG_5620 這半年來,台灣生醫界因為台大論文造假案鬧得沸沸揚揚,讓是JY和我在有機會回到母校散步時,覺得看它的眼光有點不一樣了。 IMG_5602 雖然它比起我倆另一間將要慶祝創立兩百年的母校來說還算是小朋友,自1928年起即在台北南區屹立的校舍在台灣眾多(其實太多了)的大學中算是美的有氣質。 IMG_5622
校門口靠新生南路這頭的洞洞館被拆除後,這裡成了大波斯橘的地盤。 IMG_5617 農曆年前的黃昏經過此處,把握太陽西沈前停步賞花。 IMG_5605
在台灣,社會大眾對會唸書的人普遍有迷思,往往認為他們也是品格高尚。最常見的,就是法官在審理重大社會案件時,會以被告就學時品學兼優為由予以輕判。所以一旦台大學生犯了錯,就會驚訝他們怎會有此舉動。同理可證,當台大校方沒有妥善處理論文造假案,或是師生出現護航聲音,就會以「台大人的風骨何存?」來指責。 IMG_5612
別以為我在幫台大抱不平,就算校風以自由聞名,我從來不認為台大人特別有風骨。能進入台大就讀或工作,根本就不是以風骨高當依據的,所以以風骨來要求他們是不切題的。何況有什麼證據顯示會唸書的就是好人?更不要說有教授以自私的理由反年金改革,就更讓人看不下去了。
 IMG_5613
當年在此學得許多知識(我們都是拼命亂修課的挖寶一族),也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然而現在的校風卻讓我倆很感慨,而決定暫時拒絕幫學生寫推薦信來此了。減少把白紙染黑的機會,這件事至少還可試著做吧!
 IMG_5603
一間師生上萬人的大學,可說是社會的縮影,會有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件其實也沒什麼好驚訝的。但看到一個曾經讓我在此度過難忘四年的地方沈淪,無法不心痛啊!

生活隨想上一篇“揮別2016

標籤:

4/19/2017

漂泊的樣品屋—新北投火車站

IMG_0138 家住台北盆地北側,如要進城都會搭捷運。這條捷運,是由1901-1988年間通行的台鐵淡水線改建而來,以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不僅小時候見過火車還在台北路面上跑的模樣,更曾有幸搭過火車到淡水一遊。跟現在的捷運一樣,當年的北投與新北投間也有條俗稱浴湯線的新北投支線鐵道,位於終點處的新北投火車站誕生於1916年4月1日。1988年台鐵淡水線廢線,在那個不注重古蹟保留的年代,台北市政府以象徵性的一塊錢金額將新北投火車站賣給彰化的台灣民俗村。這項決定,從此造成這座命運乖舛車站的漂泊「站生」。直到它101歲生日這天,才重回故鄉的懷抱。對於許多老北投人而言,這著實是心情激動的一天。我們,也趁著春假前往一探。 IMG_0134 我有搭火車到淡水過,卻沒搭過浴湯支線,所以實在不知道原本站址所在,以及老車站原本的面貌。不過根據這幾年算是勤於走訪台灣古蹟的經驗,知道絕對不能期待太高。這種被重修的,往往會新材多於舊料古意盡失。那天JY與我騎著腳踏車來到新北投捷運站旁、整建後新北投火車站所在的七星公園時,果真一點幻滅的感覺都沒有,眼前這座屋頂有著四個老虎窗的建築,正在陽光下閃著嶄新的光芒呢! IMG_0136 重感情的北投人其實在新北投火車站被「賣」到彰化後,就一直希望它有朝一日可以回娘家。地方人士以及文史工作者組織了各種活動,就是期待能在家鄉再度見到火車站。終於,2012年台灣民俗村被法拍並停止營業,2013年民俗村產權人將之捐回給台北市政府,2014年火車站的一些重要物件被大紅花轎迎回,新北投火車站重新屹立於故鄉終於指日可待,最後在今年重現於家鄉父老前。 IMG_0141 但別說是非在地人、也非歷史專家的我也看得出來,新北投火車站看起來有股說不出的怪。原來,當北投人迎回老火車站後,台北市政府開始進行多次會議,決定建材以新舊併陳的方式來重建車站。百年下來,又經歷多次搬遷,要以新材補舊料是無可厚非,但材料選用、施工方法以及建築外觀至少要力求一致並回復原貌吧!然而根據文史工作者所述,這些沒有一項有達標。更不要提一座火車站重建了,一旁卻沒有月台與軌道的荒謬。難怪被大家譏為是一棟「樣品屋」! IMG_0139 我到現場一看,很能理解為何它像「樣品屋」。因為沒了月台與軌道的火車站,旁邊倒是多了許多正在興建中的高樓,顏色與窗戶都不對的嶄新火車站,的確很有樣品屋的感覺。 IMG_0145 即使不是開幕第一天,我們還是等了一會才得以入內參觀,才發現更驚人的其實在裡面。車站內,以頗為廉價的方式展示鐵道與車站的歷史。但,完全沒有恢復售票窗口或候車室的原始面貌。新建的售票窗口,是用來當作文創商品交易櫃臺,一絲一毫古意都沒有。而那些文創商品,價格可不便宜。
 IMG_0147
真要引起我共鳴的,是已經停用的硬式車票展示。在我們剛回台灣的那幾年,還可以在幾條支線鐵路買到這樣的車票呢!

裡外走一圈下來,有種火車站雖「復活」了,但靈魂早已消失的感覺。想到華格納有齣以傳說有艘永遠在海上漂泊無法靠岸船隻改編的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再看看眼前的新北投火車站,說它是棟漂泊的樣品屋似乎也就一點也不為過了。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台北糕點café系列—Butcher's Kitchen"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