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2017

小巧靜謐的塔瑪儂寺

5 吳哥遺跡之旅第二天上午,目標是大吳哥城東側的寺廟群。趁著晨光正美,首先來到塔瑪儂寺(Thommanon)。 IMG_0002 吳哥古蹟巡禮的玩法,不是買三日卷就是七天卷一間間遺跡看過去。不管是三天還是一星期,都得在有限的時間內走訪八百年至千年之久的石砌或磚造建築,爬上爬下是常有的事。對於古文明沒那麼大興趣或對建築無感的人來說,連續密集地看「石頭堆」應該會大喊吃不消。對我們來說,不會對一直探訪古蹟感到疲乏,反倒希望腳步可以再慢一點,能在清晨人少時段找個門框坐下冥想或速寫,該會是更愜意的旅程。不過世界這麼大,還有那麼多地方要看,舊地重遊的機會實在難說,只好先一鼓作氣能多看幾間廟就多看吧! IMG_0045 位於大吳哥城外正東方的塔瑪儂寺建於12世紀初,是一座從未完工的廟宇。 IMG_0008 除了位於南側的藏經閣外,其他的建物沿著東西軸線排成一列。 IMG_0011
最西側的塔門還未與中央塔樓相連。 IMG_0036 東塔門有三個開口,規模較西塔門大。 IMG_0035 每天最珍惜的,就是清晨時光。不僅光線好,又能獨享古蹟。 IMG_0039 神清氣爽地探索歷史建築,似乎駐足即可聆聽它們想要對後人訴說的秘密。 IMG_0031 位於東南角的藏經閣十分迷你。
 IMG_0041 IMG_5881
中央塔樓與吳哥寺見到的造型極為類似,只是規模小得多。塔瑪儂寺的關鍵字,就是小巧靜謐啊! IMG_0043 中央塔樓東側以短迴廊連著主殿。 IMG_0014 中央塔樓西南角可以找到十分立體的女神雕刻。 IMG_5886
她們身穿華麗的服裝與頭飾。
 IMG_5897
如果能坐在殿前石階上發個呆該有多好! IMG_0018
或是穿梭於門廊間,想像自己是第一個發現遺跡的考古學家。旅行後回想,在吳哥期間最美好的時光,說不定就是每天清晨探訪第一座小遺跡時。對於大景點的渴望,也許真該放下呢!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日暮巴肯山

標籤:

2/23/2017

日暮巴肯山

4 探訪吳哥遺跡的第一天,最後來到此地最高峰—海拔67公尺的巴肯山。 IMG_0536 巴肯山位於吳哥寺與大吳哥城之間,山頂有建於西元907年、也是吳哥王朝遷都於此後所建第一座都城的國廟巴肯寺(Bakheng)。 IMG_0522 由於是吳哥地區最高的展望點,山頂的巴肯寺成了賞日落的好所在。巴肯寺的格局也呈金字塔狀,高13公尺的五層階梯金字塔四周有44座紅磚塔樓圍繞,每一層並有小型砂岩磚塔神龕共60座。塔頂,則有呈梅花狀排列的五座塔樓。 IMG_0527 我們四點不到就從巴肯山東側的山徑爬抵山頂,迎接我們的是一條長長的隊伍。原因在於巴肯寺限制300人入內,想要一睹吳哥日落的旅人則遠高於此。看著人龍前進速度緩慢,推估今天要進入巴肯寺的希望不高。但既來之則排之,輪流一人排隊一人在金字塔四周繞繞吧! IMG_5870 跟之前探訪過的變身塔不同,眼前的這一座呈現砂岩的暗黑色調。 IMG_0521 只有四周廢墟狀態的磚塔在逐漸西沈的光線照射下閃著溫暖的橘紅色。 IMG_0518 因為是國廟,跟早上巡禮過的眾寺廟相比顯得尺度恢弘,甚至有城堡的味道。 IMG_0525 千年來依舊屹立的石塔與磚塔,見過數不清的日出日落,然而興建它們的大帝國卻已不復存在。 IMG_0515 IMG_0517
比起金字塔底磚塔的頹圮斑駁,每一層上的砂岩磚塔保存狀況較佳。 IMG_0523
然而位於隊伍中段的我們只能在磚塔間穿梭,望著巴肯寺頂興嘆。 IMG_5867 幻想穿越了眼前的那扇門會通往哪個時空? IMG_5868
有沒有可能見到千年前王朝依舊興盛的模樣? IMG_0507 排了一個多小時,還是不得其門而入,這巴肯山夕照之約顯然落空。不死心的我往另一頭走去,發現從林間一角可俯瞰吳哥寺而不禁大喜。那些幸運登上巴肯寺頂的人,也只比我高13公尺而已,視野應該差不了太多吧?看看方位吳哥寺位於巴肯山東南邊,登頂的那些人應該見不到整座吳哥寺沐浴在夕陽下的畫面,而西方更是只是一片叢林而已。何況在排隊時聽到旁人說現在進得去的人,都是下午二點半就來排隊的。好不容易來到吳哥,卻把下午時間浪費在排隊上實在太不值得。想到此,沒登上巴肯寺似乎也沒什麼遺憾了。隨著光線逐漸變暗,吳哥古蹟巡禮第一天到此結束。回旅館去充電休息,明天再來另一段時光之旅。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聖劍寺巡禮

標籤:

2/22/2017

聖劍寺巡禮

3 規模不小的聖劍寺,除了很具希臘風的兩層建築非看不可外,錯綜複雜的內院也藏著許多精彩的角落等著旅人的探索。 IMG_0285 IMG_5738 出門看世界,不脫被兩種體驗激盪心情。一是見到熟悉的畫面而感親切,不管這熟悉感是來自自身的文化,還是書上所見。覺得聖劍寺的兩層建築很像古希臘遺跡而有共鳴,就屬這一類。另一,則是遇見全然陌生的事物,而讚嘆人類文明的多樣。雖然柬普寨位居東南亞離我們不遠,那融合了印度教與佛教的建築語彙與藝術表現並不在我們日常的經驗之中,一寺一廟看過去因此收穫滿溢興奮不已。 IMG_5739 迷上水彩畫的JY,更多了從繪畫角度看世界的眼光,對於光線感更為敏銳。 IMG_5756
進到如迷宮般的內院,層層的門框似乎往無限遠方縮小延伸。 IMG_5765
從任何一道門鑽出,會發現自己迷失在侷促石砌建築的一角。 IMG_5767
這也代表可以尋得在這當下屬於自己與八百多年古蹟間的片刻寧靜。 IMG_0311 因崩落的石塊擋了去路也無妨,
 IMG_0313
轉個彎又是海闊天空。
 IMG_0317
一抹陽光剛好打在亂石堆中生長的小樹,似乎在招示此生充滿希望,不要心存執念。 IMG_0320
往中央聖殿走去,這裡有座傳說埋有國王父親骨灰的窣堵坡(stupa)。 IMG_0322 再往前,則是印度教象徵濕婆神的林迦(Linga;正中圓柱),以及其妻子雪山神女的優尼(Yoni;底下方座)。 IMG_0330 在此向北轉,往供奉濕婆的北廟走去。 IMG_0332 田字形的北廟擁有許多方形大窗。 IMG_5771
望出去很有俄羅斯娃娃一個套一個的趣味。 IMG_0324 這裡的牆上有許多美麗浮雕。 IMG_5766 會發現印度教盤腿方式與佛教略有不同。 IMG_5764
捻髮微笑的仙女讓她們多了人性。 IMG_5772 想起小時候最愛不釋手的一本書,是希臘神話故事。那些希臘諸神就跟凡人一樣擁有愛戀情仇,感覺不那麼遙不可及。而印度教的神祇似乎也不遑多讓,在北廟西側的門楣可見到毗濕奴神與其妻子吉祥天女坐於神獸上的浮雕。
 IMG_5774
另一側的門楣,則刻有三相神梵天、毗濕奴與濕婆。

走了一圈下來,發現聖劍寺可看度極高,要不是時間接近午餐時刻人潮漸多,真想在這裡待久一點呢!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恍如希臘遺跡—聖劍寺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