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2017

吳哥探險去!

IMG_5628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讀到關於古文明遺跡的書,深深受到那些神祕的建築所吸引,而期待有一天能夠親自去探索這些地方。埃及金字塔,近年來籠罩恐怖攻擊陰影。馬丘比丘、復活島,好遠。吳哥窟雖近,第一次知道這個地方時因為柬埔寨的戰亂與大屠殺,本以為此生無緣前往。好在進入21世紀後,中南半島局勢穩定,到這座14世紀的宗教廟宇遺跡旅行終於不再困難。趁著農曆新年假期,JY和我決定實現兒時夢想前往吳哥一探。因為要出門探險去,就先在此跟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雞年行大運囉!

1/24/2017

台北糕點café系列—小器食堂溫州店

IMG_3024 台大附近的溫州街一帶有獨立書店、戶外運品店與許多café,很適合午後的散步。大學時代因為系館離這裡太遠,其實不太混這一帶,反倒是流浪一圈回台後,每隔一陣子就和JY來這裡走走。小本經營的café開開關關,從大學時代營業至今的「老」店所剩無幾。這回,在溫州公園旁的老公寓一樓發現Macaroni Cafe & Bakery。 IMG_3023
公寓的老磁磚與鐵花窗,以及低調到極點的活動式招牌讓我倆對它有興趣極了。 IMG_3029 進去一看,才知道它是「小器」旗下的一員。最近這幾年,販賣日本餐具並兼營日式食堂的小器在台北竄出,光是在中山站旁的赤峰街一帶就有好幾家店。十足文青風的小器食堂在週末都一位難求,我們最後是在華山店才嚐到鮮。Macaroni Cafe & Bakery雖是小器家族,餐點走的是西式路線。 IMG_3030
在小器代理的餐具品牌中,我最喜歡Studio M’,可惜價格不太親民。在Macaroni Cafe & Bakery的前半部,正是Studio M’餐具的展售區。每次看到這些走鄉村風路線的樸實餐具,都想帶回家啊!就算無法帶回家,至少這裡的餐點就是以Studio M’的餐具裝盛。 1 去年底Macaroni Cafe & Bakery重新裝修,拆掉了老公寓的圍牆,改以小器食堂溫州店的面貌重新出發。 2 沒了外牆的好處,是可以佐玻璃窗外溫州公園的綠意用餐。 IMG_3035 第一次探訪是還在Macaroni Cafe & Bakery的時代,點了份下午茶。其實我的最愛,是它的布丁。每次點都被我一口接一口快速完食,完全忘了要拍照。

溫州街的特色café好多,在沒有出遠門的日子裡,就來一家家探索吧!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福爾摩沙老茶行—新芳春行"

標籤:

1/23/2017

福爾摩沙老茶行—新芳春行

IMG_0032 重新「發現」大稻埕後,對她的書寫不曾停歇,因為每隔一陣子就有老屋修復重新述說屬於它們那個時代的故事。要探訪大稻埕這個南北長一公里的街區,可由北、中、南分屬三條不同捷運線的大橋頭站、雙連站和北門站進入。如果選擇從雙連站開始,總是沿著民生西路一路往淡水河的方向走過去。途中,會見到一棟擁有美麗立面的三開間街屋。它,是建於1934年的新芳春茶行。這棟由來自福建泉州茶商王連河所建立的三層樓東西混和式建築,在2009年被公告為台北市市定古蹟。2012年開始進行修復工作,於去年完工。王家後代將這棟歷史建築捐給市政府並開放參觀,讓人們得以親近由茶葉貿易帶動的大稻埕榮光歲月。
 IMG_0001
三層樓的老屋跟台灣許多歷史街屋一樣,兼具住商功能。當年的一樓是茶行與烘焙茶工廠。現在的它,是當年在歐洲被稱為「福爾摩沙茶」的台灣茶業貿易展示空間,可以見到許多當時運茶所用的木箱以及印有仕女圖的老茶葉罐。 IMG_0004 跟那個時代的建築相同,新芳春行也是由天井分隔的多進建築。 IMG_0005
一樓的後進,保有當年的茶葉焙籠間、風選間、撿梗與包裝間。焙籠間的工作可不簡單,得在高溫的環境下作業。 IMG_0007 對於米店孫女我來說,這種落地老秤最能引發童年的回憶。靠槓桿原理與砝碼來秤重,這樣的秤不僅秤米,也秤過我小時候的體重。 IMG_0011 沿著階梯來到了二樓,這裡過去曾作為倉庫使用,在老屋修復後曾是根據藝術家謝里法所著關於台灣近代藝術史小說「紫色大稻埕」改編同名影集的拍攝場景。影集我沒看過,倒因為來此探訪而對這本小說產生興趣,現正抱著這本厚厚的小說閱讀呢! IMG_0013
再往上來到當年為茶行主人住宅空間的三樓,王家的公媽廳依舊保存。 IMG_0014 半露天的天井,則成了喝茶的好所在。 IMG_0016 到訪的這天,剛好舉行品茗體驗。來自台灣不同地方的各種茶葉一字排在全台最老、具有82年歷史的「試茶桌」上等著大家來試飲。 IMG_0021 熱水泡好的茶正在注入杯中。 IMG_0022 品茶時,可要欣賞茶湯的顏色、茶的香氣以及茶的味道。一輪試下來,我的最愛是包種茶以及蜜香紅茶。 IMG_0024 另外,還學了泡茶法以及單手和雙手握杯法,全都有一套規矩呢!

下次大家若有機會走訪大稻埕街區,可以一併將新芳春行排入行程中,讓老街巡禮更加豐富與完整。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週間的祕密基地—尋常生活"

標籤:

1/20/2017

週間的祕密基地—尋常生活

IMG_5455 許多人都有築個自己美好的窩的夢,八年半前回台灣為了快速定居開始上工,並沒有找設計師來規劃即將成為新家的老公寓,而是牆面上了新漆、更換電路、更新廚具與衛浴,再去IKEA買了家具回來組裝而已。在部落格還盛行的時代,從朋友的家發現了一位室內設計師Luka的網頁Home brewed design,一眼就喜歡上她的室內設計風格,後來Luka出了書也買了收藏。不知何時有機會請Luka來幫我設計小窩,在那一天到來之前,發現她將工作室搬到萬隆一帶,並在旁開了家「尋常生活」café。不禁大喜,有了這家café讓我不用住進Luka設計的房子就能先身歷其境了。 IMG_5424 位於一棟老屋中的尋常生活,名字取得真好,因為這裡雖與熱鬧的公館只隔著基隆路,卻是寧靜的住宅區。位於小學旁巷子裡的尋常生活,四周幾無其他店鋪,很尋常卻又帶點密境的感覺。 IMG_5448 我喜歡在週間中午來此用餐,靜靜地閱讀享受獨處時光。 IMG_5443 尋常生活不大,店內風格是我愛的歐洲鄉村風。 IMG_5445
小時候對歐洲鄉村風的認識,該是從白色百葉窗開始。 IMG_5429
每次來到尋常生活,最常坐的位置是這面餐具牆下。 IMG_5431
面對著上推式的白窗以及我愛的樹木造型燈。 IMG_5427
在冬季,這個位置恰可欣賞美妙的光影。 IMG_5442
我也好想擁有一個這樣充滿綠意的窗景。 IMG_5446
這面牆有座側門通往戶外的小花園。 1 有隻貓看來以此為家。 IMG_5453 因為貓的指路,讓我餐後繞到小花園瞧瞧。這樣的場景,在台北算是奢侈。 IMG_5451 顯然貓貓也有同感,一貓獨佔花盆一角享受冬陽。這裡,果真是貓與人的秘密基地。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捷運線的白日夢—2016台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標籤:

1/19/2017

捷運線的白日夢—2016台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IMG_0005 去年秋天經過捷運中山站,驚喜地發現在捷運站後方的帶狀公園飄著浪漫的雲朵。原來,這是2016台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的其中一件展品,由法國藝術家Mickaël Martins Afonso和Caroline Escaffre-Faure根據法文「腦袋在雲端(做白日夢之意)」的創作。 IMG_0002
在壓力大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的確需要偶爾將腦袋塞進雲裡、或抱著軟綿綿的雲朵來抒壓,甚至因此得到靈光乍現的一刻,所以這件公共藝術作品的確是歡迎人們親近的。 IMG_0006
不過就在我們偶遇「白日夢」前一個月,媒體報導有母親放任自己孩子撕毀雲朵玩耍,被人制止時不僅否認,還牽拖如果不想讓人碰應該將作品圍起的話語。不禁感嘆台灣的家庭教育真是「好」,有些家長的腦袋的確時時刻刻「在雲端」,無法與之對話呢!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2016王傑角落個展 @ 二條通溫事"

標籤:

1/18/2017

2016王傑角落個展 @ 二條通溫事

IMG_3570 在JY開始學畫水彩後,假日多了四處看展這項活動。大部分看畫展的提議都是JY,唯獨欣賞這個位於台北二條通的迷你畫展是我提出的。在JY迷上畫畫前,我就開始讀基隆出身、留學西班牙畫家王傑的圖文書。很喜歡他對土地的情懷,以及細緻的畫風。去年因緣際會前往王傑的基隆廟口畫室探訪,除了幸運品嚐到老師款待的一桌西班牙菜外,還獲得老師在他著作上的親筆簽名(用沾水筆簽的哩!)。 IMG_3573
去年夏天,王傑在二條通一家賣日本工藝品小店—溫事二樓舉辦個展,粉絲我當然不會錯過。 IMG_3567 台北南京東路一段與市民大道間幾條平行的巷道在日治時期被稱為「X條通」,我阿公那一輩的台北人依舊習慣以X條通來叫這幾條巷子,現在這一帶依舊保有一點日本味。拋開那些讓人不太自在的酒吧不談,這裡有人氣鰻魚飯名店「肥前屋」、老屋咖啡店「綠島小夜曲」,靠近忠孝東路那頭的中山北路上還有多家戶外用品專賣店,可說是蠻有意思的一區。而也位於老屋中的溫事,讓這裡多了一股文青味。 IMG_3571
這回在溫事展出的王傑作品,主要是以鵝毛筆、簽字筆與水彩所繪的台灣與歐洲風景畫。 IMG_3568 JY說我這麼喜歡王傑的畫,該收藏一幅的。既然有人這麼說,今年生日禮物可以是這個嗎?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老屋星巴克—艋舺林宅"

標籤:

1/17/2017

老屋星巴克—艋舺林宅

IMG_0011 要對自己生活的土地產生感情,必須從瞭解她的自然與歷史開始。無奈當今台灣掌有資源世代的成長背景所欠缺的就是這個。賺錢、實用主義至上,放任生態與歷史建物遭受破壞。每一次的歷史散步都會對這有深刻的體驗,所以若遇見了一棟保存良好的老宅總是感動不已。前年11月,JY與我從艋舺走了約四公里的路一路尋古蹟到御成町。在龍山寺附近的西園路上第一次見到艋舺林宅。這棟由混凝土與清水磚構成、配有透空洗石子欄杆裝飾、樓高四層的洋樓建於1932年,為當時經營蔬果進出口生意的富商林家所有,當時可是艋舺的第一高樓。初次探訪時古宅只能從外欣賞,外人不得其門而入。 IMG_0012
為了因應四周馬路,林宅的形狀特別,那尖尖的一角讓人聯想到紐約地標之一、被人暱稱為熨斗大樓的Flatiron Building。 IMG_0009 去年夏天,這棟被定為市定古蹟的建築整建活化利用,星巴克咖啡進駐,我們終於找到機會入內一探。
 IMG_0004
成了連鎖咖啡店的老宅一、二樓幾無隔間,給人一種「空」的感覺。內部最吸引我的,是這座磨石子樓梯。 IMG_0005 童年時代的老家也有一座磨石子樓梯,只是少了鏤空扶手。 IMG_0006
我最想念赤腳走在光滑磨石子梯面的感覺。
 IMG_0002
台灣的老屋多設有天井,艋舺林宅也不例外。小時候最討厭天井,冬天夜裡到天井旁的浴室洗澡和上廁所可是種折磨。可是現在回想,抬頭就能見到天空,空氣又流通的設計在現代公寓可是種奢侈。 IMG_0003 林宅的天井,現在成了咖啡店的戶外座位區。

台灣的老屋若是沒拆,往往成為咖啡店。這樣的咖啡店比起一般坊間的算是有特色,但不禁思考老屋活化只有咖啡店一途嗎?抽離了生活味的老屋還保有靈魂嗎?台灣歷史建物保存與活用的界線該設在哪裡?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塵世密境—新店小粗坑 & beyond"

標籤:

1/16/2017

塵世密境—新店小粗坑 & beyond

IMG_0014 Blogging超過十年(可以這樣喃喃自語還真可為自己按個讚!),雖然從美國的生活開始記錄,回台灣工作的時間已經超過旅美期間了。八年半下來,因為生活型態以及氣候關係,逐漸建立了一年的活動習性。暑假出國小旅行,累積的遊記可讓我度過因天氣太熱而宅在家的半年。天氣涼下來的另外半年,則是探索腳下這塊土地的時節。這回,足跡來到台北盆地南緣。 IMG_0043 這個冬天不冷,一月猶有台北秋天乾爽的溫度以及透明的光線,適合來個盆地邊緣的里山行。這回的目標,是新店溪畔的小粗坑。小粗坑的入口位於新烏路與永興路交會處。一個車身寬的林間道路蜿蜒於新店溪右岸的山坡上,平緩易行適合散步或騎車。 IMG_0008 位於小粗坑路口下游800公尺處是完工於1975年的青潭堰,堰下的水潭是每年參加鐵人賽的JY與朋友練習開放水域游泳的地方。 IMG_0012 會想要來小粗坑一探,主要是為了入口處這棟巴洛克式紅磚建築。這棟造型優美的老建築,是啟用於1909年的桂山發電廠粗坑機組。 IMG_0017 目前依舊在運轉中的它,是台灣第二座、也是現存最古老的水力發電廠(第一座是已廢廠的龜山發電廠)。新店溪上游現有小粗坑、烏來與桂山三座發電廠,前二者由後者遠端操控,故為無人電廠。每次見到日治時代的老建築總會好奇,「現代」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當時的人們而言新建築不僅講求功能,也注重美感,但身處「現代」的我們似乎不再這麼認為?只想拆掉優美的老建築蓋醜陋大樓,即使是古蹟也照拆不誤?甚至官方帶頭拆?對照台灣這些正在上演的荒謬又令人心痛的拆古蹟事件,眼前這座運作中的活古蹟就更顯珍貴了。 IMG_0064 欣賞完小粗坑電廠後,我們繼續沿著小粗坑路步行往上游探索。這一帶海拔不高,離人煙也不遠,卻頗具野趣。 IMG_0052 行至一開闊處,恰可俯瞰在此形成一馬蹄灣的新店溪。 IMG_0038 在一片長滿了蕨類的山壁上,發現幾株正在開花的台灣油點草。 IMG_0046 這種美麗的百合科植物為台灣特有,性喜潮濕。她是這天小粗坑路上的一大驚喜。 IMG_0075 紫花酢漿草也是我愛的台灣野花。 IMG_0057 在里山行走,總能見到滿眼的綠。 IMG_0069 忽然聽到鷹嘯,抬頭看一隻張著鷹爪的黑鳶飛過。 IMG_0059 沿著靜謐的小粗坑路一路東行,最後接上了直潭路。直潭是一個位於新店溪右岸的沖積扇,從位於高處的小粗坑路往下望,可發現沖積扇上主要的建築為直潭淨水場以及一個別墅社區。住在這裡頗有桃花源的味道,只是感覺位居河川行水區,不知是否有淹水顧慮?在小粗坑路位於直潭的出口旁,有座頗具森林小學味道的直潭國小。小學一角有座美麗的森林,能在這裡上學的小孩比起城市中的真是幸福太多!這條小粗坑路有風景有人文,讓我很有塵世密境的想像。 IMG_0082 一直對新店溪上游很有興趣的我,就此打道回府很意猶未竟。走回停在小粗坑發電廠旁的車,接下來我們開車繞直潭沖積扇一圈後跨過新店溪,左轉接新潭路一段,打算沿著左岸上溯。這是我們第一次探索新店溪左岸,這條沿著左岸行的道路時寬時窄,途中可遠眺完工於1978年的直潭壩。不知是否因兩年前的蘇迪勒風災影響,總覺得這一區河床淤泥很高。接下來的目標,是聽說可賞鷹的廣興河濱公園。當車行至小坑口一帶出現了岔路,一條往右去的山道看起來太窄,直行的則是只比一部車高一點寬一點的舊台車隧道,覺得開進去有神隱少女湯屋世界被變成豬的危險。依方向來說該是前行,只好硬著頭皮開進狹窄隧道。出了隧道後,哈哈沒見到湯屋,我們還在原來的世界。跨過了新店溪支流平廣溪後,來到廣興沖積扇,廣興河濱公園就在路的左手邊。無奈這一帶也有厚厚的一層淤泥,原本的步道無法直接通行,不知何時才會修復。 IMG_0081 這裡雖然不是神隱少女的神怪世界,由許多紅磚老屋組成的社區看來歷史悠久,再度給我桃花源的想像。沒見到傳說中的猛禽,倒是跟河邊一隻親人的貓咪玩了一陣。眼看時間接近傍晚,我們跨過了新店溪上的廣興橋再度回到右岸車水馬龍的新烏路,往我們生活的塵世而去。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台北糕點café系列—Royal Petite Garden"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