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2016

過境季的大園

IMG_0158 自從開始接觸飛羽的繽紛世界後,每每著迷於鳥類多樣的型態與行為。山鳥歌聲動聽姿態可愛沒錯,但我卻對各種中大型鳥類情有獨鍾。每年候鳥季來臨時,都期待可以見到這些鳥種降臨台灣。去年十月,聽說許厝港來了兩隻斑尾鷸。這種體長約40公分的稀有過境鳥,就歸屬我口中「大隻的」鳥種,當然得去會會囉! IMG_0014 幾年賞鳥下來,深知在海邊尋鳥得依據潮汐,低潮時分鳥都躲到遠遠的外海去見不到,剛要退潮或剛漲到高潮才是與鳥相見歡的好時機。那天的這個時機是日正當中之時,所以在等待漲潮前先去附近巡水田。
 IMG_0031
如果這裡的田沒被填土準備炒房,可以在固定的幾個地方見到穩定的高蹺鴴族群。 IMG_0037 鷹斑鷸,是候鳥季最常見的水鳥之一。 IMG_0044
有路就開進去尋鳥,這樣的策略果真有驚喜,這塊旱田裡停棲著好幾隻燕鴴哩! IMG_0059 有著烏溜大眼和金色羽衣的金斑鴴也是我的最愛。 IMG_0085 很少在大馬路邊賞鳥的我們,這回在大園車水馬龍的幹道上誤打誤撞這個彩鷸家庭! IMG_0073 與哺乳動物多由雌性育幼不同,鳥類大多是雙親一起養育後代。彩鷸是自然界裡少數的例外,而是由公鳥負責照顧下一代。 IMG_0109 顏色沒有雌鳥鮮豔的彩鷸爸爸帶著一窩四隻小傢伙在水田中覓食。 IMG_0101 稍不注意而落後的小鳥急著拍翅膀跟上大夥。 IMG_0114
通常彩鷸非常怕人,難得在光天化日下見到牠們,更不要說這種親子畫面了。 IMG_0140 換到順光的位置繼續觀察這難得的一刻。 IMG_0147 以大園為家的彩鷸,人類可以任意剝奪牠們的棲地嗎? IMG_0168 這天大園的水田裡還有小環頸鴴的蹤影。 IMG_0233 巡完一圈水田後,我們先進大園市區午餐,之後直奔此行的重點—許厝港。許厝港面積不小,要上哪找那兩隻傳說中的斑尾鷸呢?根據往年經驗,我們絕對不會是這天唯二的鳥人。要找鳥,先看哪邊有大砲聚集即可。果然,在許厝港南側的沙灘上有一小撮人群,顯然鳥就在那裡。我們慢慢靠上前去,兩隻不甚怕人的斑尾鷸正在淺灘覓食。 IMG_0319 IMG_0321 在台灣出現過的中大型鷸科鳥種中,我們見過黑尾鷸與半蹼鷸。牠們與斑尾鷸乍看頗相似,都有一張長嘴。不過黑尾鷸和半蹼鷸的嘴較筆直,且半蹼鷸的嘴全黑,不像斑尾鷸的嘴基部為紅色且微微上翹。 IMG_0208 這隻斑尾鷸不知找到什麼好料的? IMG_0283 IMG_0313 很幸運可以跟這兩隻遠來的鳥兒共享秋陽。 IMG_0212 請好好休息,隔年春過境的時候還要再來喔! IMG_0253 這天與斑尾鷸一同在沙灘上活動的,還有反嘴鷸。 IMG_0301 還有總是能在許厝港遇見的三趾鷸。 IMG_0268 這裡的一小群黑腹濱鷸看來還在換冬羽中。 IMG_0336
告別南側沙灘後,我們沿著海岸北行尋鳥。此刻潮水已高,站在海中木樁上的白鷺彷彿要被大海吞噬似的。

聽說桃園要把許厝港規劃成濕地生態公園,我真是憂喜參半。喜的是期待成為生態公園後這裡的海灘可以不再髒亂而更適合鳥類生活,憂的是近年來各種莫名其妙的XX教堂會不會也出現一座在這裡呢?一旁就是桃園機場,想想自己希望進出國門順暢,就該將心比心對待也在此過境的水鳥們啊!

與動物相遇手札上一篇“生機盎然大雪山

標籤:

3/30/2016

騎車去鶯歌

IMG_2533 台北盆地內外有多條河流穿行,在單車風潮帶動下,幾年下來陸續修建了河濱單車道。有了鐵馬的加持,讓我們得以以恰到好處的時速探索台北水岸。在騎過磺溪、雙溪、基隆河、淡水河、景美溪與新店溪後,這回想去看看大漢溪風光。 IMG_2529
去年雙十連假氣溫不高,剛好適合練練風火輪。既然要挑戰大漢溪,終點就選定左岸的陶瓷小鎮鶯歌吧!我們從天母出發,展開這天的台北描邊之旅。照例,先騎過磺溪,經過雙溪和基隆河,再跨越洲美橋來到社子島基部,才能接到淡水河岸單車道。分隔台北市與新北市的淡水河雖有不少橋樑連接兩岸,有自行車道的卻不多。印象中台北大橋設有單車道,當時卻因之前的颱風而封閉,接下來只好一路尋找過河橋樑了。一路騎了十多公里,眼看已經來到大漢溪口的華江雁鴨公園,卻還是沒有過河引道(華江橋的也封閉),只好繼續硬著頭皮騎進不在計畫內的新店溪,且戰且走。新店溪在這一帶有不少橋樑,然而接下來的萬板大橋與華翠大橋也無單車道,直到下一座光復橋才出現此行第一座跨河單車道。跨越了新店溪問題卻還沒解決,我們得騎回大漢溪才行。幸好這回尋找跨越大漢溪的單車道沒有太大困難,大漢溪與新店溪匯流處的第一座橋—重翠大橋就設有單車引道通往左岸。不知為何,這座嶄新的大橋離水面很遠,甚至得不斷盤旋向上。到頂後騎在設置鏤空護欄的兩部車寬單車道上讓人頗有高度感,有懼高症的人直視底下的溪水恐怕會頭皮發麻。 IMG_2535 騎了18公里,終於來到大漢溪口。取右的話可以來趟二重疏洪道環狀之旅,留待下次再試。我們左轉正式進入大漢溪左岸,往鶯歌的方向前進。與台北市的河濱單車道相比,大漢溪的風景遜色不少。許多時候不是與車水馬龍的馬路平行邁進見不到河,就是在高高的水泥堤防上上下下(得隨時換檔好應付沿途注入大漢溪的溝渠)。騎到新莊後,發現一座擁有大小兩個圓拱的單車/人行橋—新月橋連接對岸的板橋。 IMG_2536 在新月橋上喝口水拍拍照後,我們繼續往鶯歌前進。來到樹林一帶,溪畔出現了我最討厭的人工濕地。為何濕地是人工的?不就代表人類把原本的環境破壞,再製造一個假的來裝樣子嗎?鹿角溪人工濕地旁,是原住民主題部落公園。這天好熱鬧,不知是不是旅北的原住民朋友正在舉行豐年祭活動?
 2
繼續向西南行,在經過山佳後終於抵達本日的終點鶯歌。至此,我們騎了39公里,肚子也飢腸轆轆。不知到鶯歌該吃什麼,只好在鬧區的麥當勞充飢。多年未訪陶瓷小鎮,餐後當然是牽著車到陶瓷老街一遊,可惜沒見到什麼吸引我們的好物。
 1
這天刮著東北季風,代表回程將一路逆風。騎了16公里回到新莊,雖不到騎不動的地步,這風卻刮得讓人難受。決定偷懶從新莊搭捷運回天母,因此多了帶單車搭捷運的初體驗。

又一條台北水岸入袋,還真頗有成就感。下次要挑戰騎到大溪嗎?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鄉間身心食糧提供者—小間書菜"

標籤:

3/29/2016

鄉間身心食糧提供者—小間書菜

IMG_0229 探尋台灣獨立書店的旅程,這回來到宜蘭員山深溝村。 IMG_0228
因為賞鳥冬季常跑宜蘭,為了尋找彩鷸而來到台七線(北橫)與蘭陽溪間的深溝村,驚豔於這座溪畔小村的田園風光。而從2014年起,村中出現了一家前身是舊碾米廠、現提供人們身心食糧的小店—小間書菜。根據店家資訊,「小間」兩字出自陸羽茶經,流傳至日本後成為形容茶室大小的單位。六帖榻榻米以下的稱為小間,以上則為廣間。在斗室中修練身心,剛好與這家販售自家耕作的米、在地小農產品以及投資理財丶勵志傳記丶教科書丶親子教養丶電腦丶宗教丶政論丶言情小說以外二手書所追求的無欲理念不謀而合(甚至可以以書換菜),以小間兩字當店名剛好。
 IMG_0231
這回趁著到宜蘭參加路跑,順道來小間書菜逛逛。發現它真的很迷你,但自然不造作、被食材以及書香包圍的氣氛讓人一看就喜歡。 IMG_0233 為了支持小農,我們當然是採買了一些滋養我們脾胃的產品。 IMG_0232 小間書菜隔壁,則是以在地生產食材烹煮而成的家庭料理餐廳—貓小姐食堂。 IMG_0242
出發前特地先訂了晚餐,在這家有貓的小食堂裡舉行我們的選手之夜。 IMG_0239 食堂一角擺滿了各色醬菜罐。
 IMG_0237
雖然餐點簡單,且以簡餐的形式上桌,我們還是吃得好撐。即使屋外飄著雨颳著風,在身心都被照料過後,對於隔天的路跑賽也因此信心大增!
1
JY對小間書菜的速寫。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六張犁文青之旅—風和日麗唱片行與其他"

標籤:

3/28/2016

Frozen @ 紗帽山

IMG_0036 上個週末冷氣團來襲,台灣不少中高海拔山區下起三月雪。這個冬季的氣溫猶如雲霄飛車,12月以前幾無冬天感覺,一月後到現在則是有幾波讓人直喊冷的低溫,甚至讓台北盆地北緣繼2011年後再度降雪。生長於亞熱帶的台灣,其實我並不喜愛所謂四季如春/夏的氣候,反倒是嚮往四季分明的環境。八年的旅美歲月,讓我終於體驗到雪國的生活形態。雖然最終還是抱怨中西部的冬天太冷太長,冬季要花時間把車子從雪堆中挖出才能駕駛,以及行駛於結冰/積雪的路面的驚險而逃到氣候較溫和的西雅圖去,每年還是會引頸期盼瑞雪飄落,夢想有個白色耶誕。回到台灣後,雪對我來說竟成了另類鄉愁。當獲知家附近有機會降雪,還是忍不住投入冰雪世界的懷抱。 IMG_0017 一月底的那波寒流,因為媒體大肆報導讓JY與我捨棄前往更高處尋雪以避免卡在路上,而決定到海拔不到一千公尺的紗帽山碰碰運氣。假日上陽明山區的仰德大道有交通管制,更不要談可能吸引賞雪人潮之時。憑著我們對各條前往陽明山道路的熟悉,決定從中山北路七段這頭上山。甚至為了預防紗帽路也壅塞,我們把車停在半嶺,靠步行前往一公里後的紗帽山登山口。從半嶺望向紗帽山,慶幸自己的判斷正確,山頂果然已如灑了糖粉般一片雪白。 IMG_0020 西側海拔更高的大屯山當然也白了頭。 IMG_0021 從半嶺沿著車道往上走一小段,即來到紗帽路。前方是我們的目標紗帽山,此刻紗帽路通行順暢,還未見蜂擁而至的車潮。 IMG_0035 記得下雪過後網路上出了一陣批判台灣人瘋賞雪的聲音,讓我忍不住也要先說說我的看法。亞熱帶的台灣冬季不容易降雪,若真的有天發生了整個冬季都冰封,我們的確要認真思考與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改變。然而下雪是自然運行的一部份,山區因低溫而降雪其實並不奇怪,人們在準備周全的前題下前往欣賞自然造就的景觀變化不需要被責罵。真的該被譴責的,是沒穿禦寒衣物也未攜帶食物、沒加裝雪鍊就開車前往雪區的不負責任笨蛋,以及對著因降雪造成農損的田地說好美的無同理心白目人。穿著防水外套和登山鞋,帶著登山杖走健行步道賞雪的人,到底何罪之有呢?賞雪客是寒害農損的加害人嗎?為了哀悼農損而足不出戶,不是太過矯情嗎? IMG_0034 從紗帽路的登山口到海拔643公尺的山頂,只需短短的一公里路,可想而知沿途得不停地爬升而少有坦途。從登山口往上走了兩百公尺左右,即開始出現前一晚的降雪。這回,真的是第一次在台灣如此低的海拔遇見雪了呢,可見這波寒流威力驚人。 IMG_0040
一路上行,顏色從原本台灣冬季的常青,逐漸成為綠白交織。 IMG_0051 半途之後,則轉變成黑與白的冰雪世界。 IMG_0053 鋪著白雪的森林,有股說不出的魔幻氣氛。 IMG_0058 快到山頂之前,路旁疑似日治時期涼亭遺跡也因積雪而讓人有誤入Narnia王國之感。 IMG_0059
瑞雪之中的紗帽山三角點。 IMG_0061 過了三角點不久,抵達山頂景觀平台。由此往北望視野大好,由左而右分別雄踞大屯、小觀音以及七星山。因為光線關係,此時反而看不出山頭們的積雪。 IMG_0067 倒是山谷中的中山樓像是冰雪世界中的宮殿般顯得非常不真實。 IMG_0064 國家公園裡的民宅此刻身處雪國。 IMG_0069 降了雪的火山,是名副其實的冰與火之歌。 IMG_0080 IMG_0082 一直覺得白與綠的世界是台灣冬天才有的景象。 IMG_0085 希望這些平常不太會遇到雪的植物們別凍壞了呀! IMG_0090 IMG_0095 伏地一點的蕨類全都蓋上厚厚的積雪。 IMG_0111
綠葉成了盛雪的容器。
 IMG_0113
我試著尋找綠與白之外的顏色。 IMG_0115 果然發現紅葉與白雪的二重奏。 IMG_0127 造型可愛的葉子恍如放大版的雪花。 IMG_0133
即使是尚未開展的嫩蕨,也要面對大自然的挑戰,成了詮釋這回低海拔降雪的一份子。

早餐後才決定的「後院」賞雪行,很有淨化靈魂的療效。不僅順利完成,還來得及在持續下著霰之時回家吃午餐呢!

國家公園手札上一篇“黑蠣鴴發現 @ False Klamath Cove"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