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2013

哲學の道冬漫步—茶房五建

IMG_2501
在京都的洛東區,有一條二公里長的南北向臨澗小道,因京都大學哲學教授西田幾多郎曾每日在此漫步思考,而被命名為「哲學の道」。哲學の道北邊的起點就在銀閣寺外,所以探訪銀閣寺後很適合順道到哲學の道走上一回。

依舊,哲學の道最美的季節是春季,兩岸春櫻滿開的畫面令人嚮往。大冬天的哲學之道沒了顏色,回歸成一條不起眼的小溝渠。二公里的哲學の道,兩側不是讓人羨慕擁有美好環境的住家,就是小巧的藝品店或喫茶店。雖然少了令人讚嘆的畫面,此刻的臨澗小徑清幽極了,果然是條適合散步的路徑。 IMG_0228 在京都散了一整天的步,很想找家茶店坐坐,嚐嚐日式點心。所以一踏上哲學の道後,目光即開始搜尋路旁是否有日式茶屋。果然在半途,遇見這家茶房五建。欣喜地跨過溝渠上的小橋,穿過庭院走入店內。 IMG_0225 招呼我們的,是一位上了年紀的婦人。比對日英文菜單後,點了三種抹茶套餐。原本設定的目標,就是想要試試這樣的下午茶。第一種,是蕨餅。這種傳統日式點心,是以蕨粉製成。食用的時候,會撒上黃豆粉和黑糖蜜。口感有點像我們的涼糕。 IMG_0227 這一種好像稱為「ぜんざい」,有紅豆和年糕的一道熱湯。 IMG_0226 這一種則忘了名字,有點像包著紅豆的麻糬。

日式甜點大多非常甜,配著苦澀的抹茶吃剛好。冬天的午後坐在茶店裡,捧著熱抹茶吃日式甜點,果真幸福呀!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京都的金銀雙寺—銀閣寺

標籤:

3/28/2013

京都的金銀雙寺—銀閣寺

IMG_0202 祇園漫步後,我們再度跳上100號公車,往銀閣寺前進。京都有金閣、銀閣雙寺,分別位居西東兩方。金閣寺本名應為鹿苑寺,因建築貼滿金箔,故人多以金閣寺稱之。而銀閣寺本名是慈照寺,建築外原本也打算貼上銀箔,雖因故作罷,但大家還是以銀閣寺稱它。絕對沒有不敬之意,但每想到這金銀雙寺總忍不住聯想到西遊記的「金角」與「銀角」呢! IMG_0183 比起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金閣寺,JY與我偏愛低調的銀閣寺多一點,也許是因為寺前的枯山水吧! IMG_0186 不過比起十年前夏天到訪的那次,這回的銀閣寺不知為何塞滿了觀光客。大白天,日本大叔似乎都已喝了不少酒。不僅傳來一身酒味,嗓門也大了起來,讓日本庭院獨特的靜謐氣氛少了好幾分。 IMG_0196 銀閣寺的枯山水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座像倒扣布丁的「向月台」了。要維持這樣的造景,很花功夫吧! IMG_2465 要不是人太多,坐在枯山水旁迎著冬陽領略禪味應該很不錯。 IMG_0204 沿著步道往銀閣寺的另一面走去,我喜歡被綠意包圍的深色寺廟。 IMG_2469
比起人工的枯山水,其實自然的樹影似乎透露更多禪意。 IMG_0214 往後山走去, IMG_2481 可以俯瞰銀閣寺全景。 IMG_0219 在離開前,可以順著步道走到銀閣寺旁。近看,才發現這是棟木造寺廟。所以該稱它「木閣寺」才更貼切嗎?

重遊銀閣寺,其實是為了之後可以前往附近的哲學之道散步。也許到了那裡可以擺脫人群,重新擁抱寧靜呢!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白川‧花見小路冬日風情

標籤:

3/27/2013

人‧教堂‧東海岸

IMG_3041

一個週末的午後,JY與我驅車返家。從常收聽的電台聽到一段專訪,才知道在台灣的東海岸有座美麗的教堂,這座教堂竟然隱身在一所名為公東高工的技職學校中,而這所技職學校是由來自瑞士白冷會的錫質平神父於1960年所創立。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一群來自瑞士的教士和老師以歐洲的學徒制和「二元教育系統」,也就是理論與實習並重的教學方式,帶領東部的孩子學會木工與機械技能。學生的學習成果不僅在國內外技能競賽屢創佳績,更為台灣的木工和家具產業奠定基礎。本身也是天主教徒的台灣攝影師范毅舜,把這麼一則感動人心的故事記錄成「公東的教堂」一書。小小的台灣,竟還有這麼多我不知道的地方與歷史,即使那個當下只有聲音沒有畫面,已足夠讓我對公東的教堂和東海岸的瑞士傳教士產生好奇。回家後迅速上網訂了書,滿心期待可以見到影像與文字。

身為一個講求理性的科學家,其實我對帶有宗教色彩的作品有點抗拒。也許,是不知如何跟無法以邏輯和證據解釋的現象和生活方式共處吧!所以早在2008年范毅舜出版另一本書「海岸山脈的瑞士人」時,我雖有興趣,卻還是在書店翻閱的時候放回了架上。這回「公東的教堂」從建築之美和教育理念出發,讓我克服了抗拒心理。從閱讀「公東的教堂」時的悸動,到幾乎是噙著淚讀「海岸山脈的瑞士人」,滿滿的思緒已不知在內心翻了幾番。

長這麼大,對自己的瞭解越來越透徹,慢慢發現我的人生觀其實很簡單,只是「真、善、美」而已。對於人生路上發生的大小事,我只求最單純、無附帶條件的解釋。研究科學,只為求「真」,只想知道真理到底是什麼。所以當參加整合型計畫會議,聽到領頭教授說要大家腦力激盪找出發「好paper」的方法時,明顯不能認同。對我來說,那偏離了「真」。用同樣的角度看宗教,我對做善事是為了「積陰德」、「跳脫輪迴」、「上天堂」或甚至是「宣揚上帝之愛」也無法全心支持。總覺得那也是有企圖的,不夠「真」。但讀了離鄉背井在東海岸奉獻了一生、說了一口流利台語或原住民語、無私無我幫助東海岸的人們、最後自認是台灣人而不願返鄉養老、要長眠於這塊他們所致愛土地上瑞士會士的故事後,我深受感動。不再在乎是否認同他們的信仰和做這些事的理由,因為他們為這塊土地和居住其上的人們心中播下了一顆「善」的種子。而那座鮮為人知的教堂,則是「美」的表現。藝術家的心靈經過宗教焠煉後所呈現出來的「美」,多麼令人動容。即使非教徒如我,光從范毅舜所拍攝的教堂照片就能體會這座教堂獨特的美感。從「真」和「善」出發的「美」,果真是美的極致。不禁讓我感慨,台灣不斷傳出攝影比賽造假或破壞生態和傷害生命的生態攝影,那些照片(根本沒資格用作品稱呼)完全背離了「真」與「善」,一點也不美。

再回到公東高工的故事。書中提到在1966年時,學校董事會希望將公東高工升格成專科學校,但白冷會會長吳博滿神父大力反對一事。對於華人社會來說,會讀書、考上明星學校是成就一生的關鍵。白領階級比技職人員優秀的態度,根深蒂固。一直到今天,12年國教的推行、廣設大學和高教評鑑的各種亂象,也一再反應這種「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但對於白冷會士來說,當初創立公東高工是為了讓當地的學子學得一技之長來改善生活,而非成為高等學府的虛榮心。升格成專科學校後,會排擠當地原住民孩子的入學。將近50年過去了,瑞士人對教育的務實實在讓我們感到汗顏。廣設大學消滅技職體系,正讓現今的台灣嚐到苦果。一群不適合進入高等教育的孩子,不是在求學過程中飽受升學主義之苦,就是折磨在大學教育他們的教授們。將近五年下來,我的教學熱情幾乎被磨光。從一開始課堂中有許多孩子可以跟你熱切討論科學,到現在像是對牛彈琴、基礎極差。上完課的我不是興奮得兩眼發光,而是沮喪到想找人發脾氣。難道,我該向那些白冷會士學習,以愛為出發點,無怨無悔把不適合高等教育的孩子全都領回來教嗎?但,我這裡是大學,不是特教班啊!

翻騰的思緒,射向不同的方向,這竟是讀了兩本有關東海岸瑞士傳教士傳奇的結果。許多問題依舊沒有解答,也許這個夏天該啟程前往東部,在那個曾經有許多高尚靈魂生活和美麗教堂的地方,會悟出什麼道理來也說不定。

藝文手札上一篇“舞一曲生命之歌—流浪者之歌

標籤:

3/26/2013

白川‧花見小路冬日風情

IMG_0174 從清水寺一路沿著山坡石板路漫步下來,出了八坂神社後就到了京都有名的花街—祇園。這一帶不僅是歷史街區,更以有藝妓、舞妓娛樂賓客的傳統的料亭和茶屋聞名。跟許多歷史古城一樣,京都有許多自己的規矩。其中一項,就是這些高級料亭或茶屋不接待生客,即使口袋夠深,還是得有熟客介紹才能得其門而入。身為一個外國旅人,更是只有在門外窺視的份。大部分的旅人,都是來此體驗花街氣氛而已。幸運的話,在傍晚時分也許能遇見盛裝正要赴宴的藝妓、舞妓們。 IMG_0164 兩旁盡是料亭和茶屋的花見小路是祇園最有名的一條路。其實我對藝妓文化不算太有興趣,只是覺得「花見」之名太美而想一探。不過也許她美麗的時刻是夜晚,大中午的花見小路不見藝妓、舞妓,反倒是車水馬龍行走不易,讓我的幻想破滅。 IMG_0175 不如轉往傳說中也是很美的白川、巽橋一帶看看吧!白川是穿越祇園一帶的小溝渠,兩岸也是料亭、茶屋林立。比起花見小路,靜謐許多。 IMG_0178 春天是她最美的季節,因為白川畔櫻花夾道。此刻,只能領略她的冬日風情。 IMG_2455
橋畔的石像。走在京都之中,可以深刻體會這是一座擁抱歷史的城市。 IMG_0180 冬日的祇園,是卸了妝的暮遲美人。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清水寺—祇園漫步

標籤:

3/22/2013

清水寺—祇園漫步

IMG_2419 舊地重遊清水寺後,接下來是我嚮往已久的散步行程,也就是從那些稱為「坂」的小路,漫步前往祇園。 IMG_0154 參拜完清水寺,寺前山坡上充滿京都味的店鋪們也開了。一路踩著石板路逛小店往祇園前進,不啻是重回世俗的好方式。清水寺仁王門前的松原通,兩側都是清水燒和傳統日式玩意的店鋪。花枝招展的小店,每一間看起來都好吸引人,好想都進去瞧瞧。但帶著公婆旅行,不好意思顯露愛逛小店的習性,真是難為啊! IMG_2412 即使不進店內,光是看可愛的招牌window shopping都覺得興奮。 IMG_2418 沿著松原通下行來到五條坂的叉路口,在此右轉三年坂,這一區也全是古樸的矮房子和小店。走著走著,來到京都化妝品名店、以奇怪娃娃頭為招牌的よーじや。よーじや以吸油面紙聞名,之後還出了各種美妝小物。許多來京都旅行的女生,都會上よーじや朝聖購物。除了清水寺前的這家店外,整個京都還有多家分店,連京都車站和關西空港也設有專櫃。我不用吸油面紙,所以只買了一點伴手禮送朋友。 IMG_2422
在續行二年坂前,左轉繞去看看八坂之塔。在八坂通上有座祀奉藥師如來的法觀寺,寺旁的五重塔被稱為「八坂之塔」,在一片矮房子中鶴立雞群,可說是這一帶的地標。 IMG_0143
人力車從塔前經過,讓人有誤入時光隧道之感。 IMG_0144 這一帶有許多「舞妓變身」,也就是讓人變裝體驗舞妓裝扮的店,所以常可與這些假舞妓不期而遇。 IMG_2427 舞妓是藝妓的見習生,主要工作是在傳統宴席上以舞蹈、歌唱或樂器演奏娛樂賓客。她們有非常嚴格的訓練過程,服裝、髮型和化妝也皆有特殊造型。也因為衣著華麗,讓許多來到京都的女孩們想要體驗一下,並在這一帶古色古香的建築前拍照留念。 IMG_2440 雖然不是真舞妓,她們的出現讓這天的漫步更具京都味。 IMG_0156
在八坂塔前與變身舞妓相遇後,我們重回二年坂,經寧寧之道轉進兩旁都是高級日式旅館的石塀小路。傳統木造日式建築圍繞的石板路,少了人聲喧嘩,讓人好奇圍牆裡會是怎樣的世界。 IMG_0160 走過狹窄彎曲的石塀小路,終於來到八坂神社。穿過南櫻門,前方就是八坂神社本殿。 IMG_2459 漫步至此,只要走出八坂神社的西樓門就是花街祇園了。從清水寺到祇園之間,這些小巧的石坂道果真很適合散步,走起來甚至比「哲學之道」(之後介紹)更有趣。不過時間已近中午,那就先來去祇園找家餐廳午餐吧!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冬之清水寺

標籤:

3/21/2013

希特勒的孩子





有聽過Heinrich HimmlerHans FrankHermann GöringRudolf HössAmon Goeth這幾個名字嗎?許多人聽到這幾個名字,往往會不寒而慄。前三者是納粹德國時期的高官,後兩者是惡名昭彰集中營AuschwitzPłaszów的指揮官。他們共同的罪惡,是導致上百萬猶太人的死亡。試想如果是這些人的後代,繼承著HimmlerFrankGöringHössGoeth之姓,又得知了父執輩的血腥過去,該以怎樣的態度生活呢?

描述和紀錄那段人類黑暗歷史的影片何其多,這部名為「希特勒的孩子(Hitler’s Children)」的紀錄片則以加害人後代的角度,來重新反省過去並試圖找出往前走下去的力量。

Bettina Göring是希特勒副手Hermann Göring的孫姪女,她與弟弟面對家族罪惡的方式,竟是極端地採取絕育手術,只為了不再製造出更多的Göring惡魔。

Katrin Himmler是大屠殺推手Heinrich Himmler的孫姪女。她認為大屠殺之所以發生,在於有人相信血統論。如果因為她姓Himmler就相信自己帶有屠殺基因,不啻成為血統論的擁護者。所以她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家族黑暗面,而選擇與大屠殺後代共結連理。

Niklas Frank是納粹佔領時期的波蘭總理Hans Frank的兒子。他選擇的面對方式,是出書批判自己的父母親,並在德國四處巡迴演講,將家族過往和自己的罪惡感一次又一次攤在陽光下。

Monika HertwigPłaszów集中營指揮官Amon Goeth的女兒。從沒見過父親的她,追問父親殺了多少猶太人而被母親痛打。

Rainer HössAuschwitz集中營指揮官Rudolf Höss的孫子,他的父親就是在可以見到Auschwitz火葬場煙囪不遠處的房子長大。他處理罪惡感的方式,是與大屠殺的後代一同探訪Auschwitz集中營,在那裡直接接受受害者後代的提問。

不管是以極端或溫和的方式面對這段歷史,他們都不是種族主義的支持者,更沒有假裝這件事沒發生,或要求受害者淡忘過去、甚至尋求原諒。雖然他們不是真正的加害者,要他們負責是不公平的,但他們還是深深在意這段發生在家族上的歷史,甚至充滿罪惡感,所以才會以各自的方式來面對。

完這段紀錄片,著實讓我感慨不已。在那段恐怖歲月前後,東方也在發生類似的事。然而東方的加害者後代似乎少有積極反省的聲音,不是否認到底,就是避重就輕,更別說深感罪惡和批判自己的父執輩了。會是因為東方受儒家思想影響,講求五倫,批判長輩得冒大不諱嗎?也許從之前大學生「質詢」部長,被罵沒禮貌,可以看出 一點端倪。也許你會說,那五個人只是特例,其實有許多人還是否認大屠殺。但不管如何,歷史不能遺忘,也不能造假。只有誠實面對和積極贖罪,才有往下走的動力,也才能避免錯誤再度發生。


生活隨想上一篇“因為這裡是我的家

標籤:

3/20/2013

冬之清水寺

IMG_0046 世界這麼大,即使天天在路上,也無法看遍每一角落,更不要說舊地重遊的機會有多低了。所以每當來到期待已久的異國景點之前,心中往往有雙重感嘆。一則是「終於親眼看到傳說中的美景」,另一則是「這也許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站在這裡吧」的感傷。真要舊地重遊,如果不是因為開會所需或轉機,那首選絕對會是以自然風光取勝的地方。在排除前者之後,沒想到舊地重遊機率最高不是什麼有大山大水的地方,反倒是日本。2002年JY與我趁著返美班機在大阪轉機,有個大阪京都自助旅行初體驗。當年的京都跟大阪比起來,不知古樸多少倍,連現在充滿現代感的京都車站建築群都還未出現。還不太會玩的我,只安排了京都一日遊。主要目標是當時認為到京都必訪的三間寺廟—清水寺、金閣寺和銀閣寺。這回帶公婆探訪冬天的京都,時間充裕了點,但京都景點眾多,加上要兼顧初訪京都的婆婆和重遊旅人我們的需求,最後決定行程安排新舊各半吧! IMG_0002 京都之旅的第一站,跟2002年一樣,從洛東的世界文化遺產—清水寺開始。在京都車站幫大夥各買了張巴士一日卷,跳上簡直是為旅人所規劃的100號公車(車上有日、英、中和韓文廣播和景點介紹),沒幾站就抵達清水寺山腳下的五条坂。沿著五条坂和茶碗坂緩步而上,一早以清水燒聞名的店鋪都還未開門。這樣也好,免得還未探訪清水寺,就迷失在日本的工藝世界中。往上爬了半公里多,來到清水寺前的仁王門。從這裡往下望,可以發現京都跟台北一樣是座盆地。 IMG_2356 穿過仁王門後,就是清水寺建築群了。在前往本堂之前,有三重塔和開山堂迎接參拜客。 IMG_0050 清水寺最早建於西元778年,木造建築怕火,現今的廟體是在1631至1633年間重建的。 IMG_0043 清水寺最出名的,莫過於本堂前方由139根12公尺高木柱不靠釘子接合的清水舞台。從本堂側面的奧之院望過去,可以體會清水舞台的規模。上回來的時候正值夏天,清水舞台被一片翠綠圍繞。這回冬季到訪,前一晚京都還飄了雪,所以有幸見到本堂屋頂覆著薄雪的情景。 IMG_0015 本堂與清水舞台間的迴廊。 IMG_0030 從清水舞台上望向京都,照片中像根白色小蠟燭的建築就是京都塔。 IMG_0020 往舞台正前方望,是清水寺所在的音羽山景。 IMG_0018 山谷對面的紅色佛塔,在冬季彩度很低的森林中顯得更為耀眼。 IMG_2364此刻還多了白雪相伴呢!
  IMG_0037
在本堂後方,還有供奉良緣之神的地主神社。神社前有兩顆距離十公尺的戀愛占卜石,傳說如能閉著眼睛順利從一石走往另一石,愛情便能順遂。這天早上,一群穿著高中生制服的青少年就在兩石之間玩得不亦樂乎呢!
 IMG_0095
穿過奧之院前的步道,我們往山谷對面的紅色佛塔走去。雖然沒有春櫻或楓紅,白雪襯著紅塔的景色也很令人讚賞。 IMG_0096 從此處眺望對面的清水舞台。 IMG_0024 在清水舞台和紅塔之間,還有座音羽之瀑。 IMG_2399
瀑布之水分成三股,分別代表長壽、健康與智慧。旅人可以加入隊伍,到瀑布之下用紫外線殺菌的長柄水瓢盛水飲用,希冀在這三方面可以得到神明的保佑。趁著冬季人少,這次我們也飲它一回,誰叫京都之水有名呢! IMG_0106 順著步道走一圈,最後來到清水舞台下方。冬季繁葉落盡,得以欣賞139根木柱的全貌。

相隔十年再訪京都,再次從清水寺出發。老寺依舊,而我們已不再是當年赴輯他鄉的博士班學生。這回喝下音羽瀑布之水,希望全家人都能長壽、健康與更有智慧。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狐狸出沒注意—伏見稻荷大社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