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2007

冰河國家公園之旅—Mountain Goat篇

IMG_0336
昨夜才從風景壯麗的冰河國家公園回到西雅圖,深深感嘆這個精彩無比的假期太短,就讓我藉由一篇篇的遊記來回味這次的旅行吧!這回,想來點不一樣的寫法,不以日記式的方法呈現每天的行程,而是改成主題式的。滿滿的精神收獲,讓人充分體驗當今台灣社會鼓吹的慢活風。開車前往比搭飛機可以欣賞到更多沿途的風光,走路又比開車經歷到更多的動植物和地形景觀,冰河國家公園是要人靠雙腳去體驗它的美的。
IMG_0372
在冰河國家公園三天的旅程中,最大的收獲就是與各式各樣的野生動物相遇。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身穿白衣的Mountain Goat(又稱為Rocky Mountain Goat)。Mountain Goat分布於蒙大拿州落磯山脈、華盛頓州Cascade山脈,一路北上到阿拉斯加的山區。大概因為在這裡極容易看到牠們,國家公園復古紅遊覽車(之後幾天詳述)上的標誌就以站在峭壁邊的Mountain Goat為標誌。
IMG_0129
走在冰河切割出來的群山之中,隨時隨地得張大眼睛往四周的山壁上張望。有時一抬頭,幾乎筆直的山壁裸岩上就有一群Mountain Goat呢!牠們是生長於高海拔山區的最大型哺乳類,一般多在林線以上活動。實在非常佩服沒有爪子的牠們,竟然可以輕鬆地飛簷走壁。
IMG_0237
當我們來到公園公路最高點的Logan Pass,由此往Hidden Lake健行時,第一次與Mountain Goat面對面近距離接觸。這一路上都是不怕人的Mountain Goat,就在步道邊的草地上吃草。公羊和母羊的外型相同,都長有黑色的角和一把山羊鬍。照片的背景是像座金字塔般的Bearhat Mountain。
IMG_0223
我們在公園裡,常常遇到帶著今年新出生小羊的母羊。小羊在母羊懷胎半年後、在每年五月底到六月初出生,所以現在這些小羊大概兩個多月大吧!
IMG_0229
雖然牠們不怕人,但母羊都會盡責地將自己擋在小羊與人之間。小羊在出生後第一年都由母羊保護。
IMG_0267
去年為了見牠們一面,曾在雷尼爾山區的步道上狂奔追羊,卻還是只能遠遠地眺望。現在,牠們隨處可見。距離近到幾乎可以偷摸牠們一把,用廣角鏡頭就可以拍到大頭照。
IMG_0303
當我們一路沿著往Hidden Lake的步道下切的時候,又遇到一對也沿著步道而行的母子羊。大概擔心新生小羊腳步不穩,現在這個時間母羊似乎喜歡帶著小羊走“好走“的步道。我們一路跟在牠們後面前進,遇到正在上山對這個畫面投以驚奇眼光的健行客打趣說,這對羊是我們帶來的寵物。
IMG_0335
雖不是風春草低見牛羊的畫面,但藍天白雲大山下的山羊,讓人清楚地體會天地的寬廣,以及與萬物和諧共存的無限感動。

這是冰河國家公園送給我們最棒的見面禮。

國家公園手札上一篇“霧裡看花的Spray Park

標籤:

8/24/2007

出門小旅行囉∼

IMG_0148
還記得我之前說過搬來西岸後立下三個志願,要趁著住在這裡的時候去夏威夷、去阿拉斯加,和多多拜訪美西的國家公園嗎?去年實現了去夏威夷茂伊和大島(群島中兩個有國家公園的)的心願;除了華州自己的三個國家公園外,也探訪了奧瑞岡州的火口湖國家公園。這回......(先別歡呼,我們不是要去阿拉斯加)要繼續去拜訪另一個“鄰近“的國家公園—蒙大拿州的冰河國家公園。

初夏花了兩個多星期回台灣學術之旅,已經把今年的假用掉大半(泫然欲泣),這回只好意思跟老闆請三天假,加上週末兩天,JY與我要開車長征有Big Sky State之稱的蒙大拿州。目的地,是去冰河國家公園健行,看看落機山脈的風光。早在兩個月前就計畫的旅行,狠下心上網訂了據說一房難求、位於國家公園內的歷史旅館。省去到了那邊之後還要花時間舟車勞頓的麻煩,又可以一窺號稱北美小瑞士的風光。這是自從2004年住了雷尼爾山天堂旅店後養成的習慣。人老了,似乎不再適合省吃儉用的清貧旅行。即使多花點錢,住在國家公園裡的歷史旅館本身就是難得的經驗,還可以留在公園裡欣賞清晨和傍晚光線最美時的山景和出沒的動物,這絕對是值得的。因為自己開車去,可以帶的東西還真不少。相機、鏡頭和腳架就不用說了,上回為了夏威夷之旅添購的Photo Bank也得帶著,背包、登山鞋、登山杖也通通塞進行李箱。上次為了在夏威夷騎單車、浮潛和爬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還多了單車褲、浮潛用具和禦寒衣物,結果行李超重!這次就不用擔這個心了。上網查天氣,發現那邊的溫差很大,晚上是華氏30幾度,冷啊!看來厚衣服也得帶一些。當然,我倆的“荒島十片“選集也要整理一下帶上路。光是打包行李,就讓人對之後短短五天的小旅行興奮不已呢!

所以啦,這個園地要暫時家裡沒大人,請所有的來客隨便坐坐、盡情留言,耐心等候未來的冰河國家公園專輯囉!

行旅的氣味

對許多動物來說,味覺是一個很原始的感官,攸關物種的生存。也許對人類來說,我們的生存不再強烈依賴它,但氣味的作用是這麼的根深蒂固,即使從來沒有進入你的意識當中,多年後偶爾再聞到它,卻可以將與這氣味連結的場景和記憶一股腦地提取出來。
IMG_0142
曾在去年七月到奧林匹克半島的薰衣草田賞花。一大片深淺不一的薰衣草散發著浪漫的風情,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走入田中迎面飄來的薰衣草香氣。那瀰漫在空氣中天然的薰衣草香,服貼了到訪旅人的每一條神經,著實令人難忘。
IMG_0002.1
在華盛頓州山區健行,常常得開過一條條的鄉間小路和林道。記得往雷尼爾山Sunrise的路上,會經過一個牧場小鎮。那濃濃的牛糞味,成了這條路帶給我們最深的記憶。每回往雷尼爾山前去,JY都會問是不是又要經過“牛糞小鎮“了?除了“田園“味外,山區清晨泛著薄霧、帶點溼氣的森林氣味,也是每回上山健行之旅的一部分。極愛這種屬於未開發大自然的清新氣味,有時都懷疑是不是對它上了癮,所以每星期得上山來聞它?
IMG_0003
來美國唸書後,如果可以,多半是一年回一次台灣。在機場漫長的等待中,只好逛逛免稅店。JY與我都非追求名牌之人,也不碰菸酒,每天出沒在只有動物和細胞實驗室中的我也不需化妝,其實逛免稅店實在不太有趣。但為了打發時間,只好無魚蝦也好了。既然對塗塗抹抹的東西沒有興趣,那就來玩玩可以刺激嗅覺皮層的香水。拿著免稅店提供的試紙,東噴噴西聞聞。整家店噴一圈下來,竟也發掘出自己喜歡的味道,原來屬於花香和柑橘調。自從好幾年前在大阪機場買下第一瓶後,每回搭國際線航班,隨身行李裡往往因此多了一瓶小香水。跨越大洋的旅程,也成了我的香水之旅。雖然我的體質讓香水在身上不易久留,但心情好的時候在頸間或手軸灑點自己喜愛氣味的香水,可以保有片刻的好心情。原來,這個屬於原始的感官,真的有這麼大的作用。從此之後,也迷上了有香氣的蠟燭、薰香和精油。在夜裡點上一盞飄著玫瑰香的燭台或是薰衣草香的精油,甚至是肚裡擺著茉莉薰香的德國吹煙娃娃,世界各地的氣味就在自家客廳重現。

氣味的記憶無所不在。有時是行旅中濃郁的咖啡香,有時是打尖小木屋的壁爐燒柴味,有時甚至只是雨後的氣息。這些無法靠照片保存的記憶,就這麼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虛實之間一2005中國行

標籤:

8/23/2007

西雅圖糕點Cafe系列—Caffe Fiore

IMG_0014
上個週末天氣不好,只有趁著還見得到陽光的週六早上騎車出門運動兼蹓躂。因為家離Burke-Gilman Trail北段近,好像老是騎這一段,這回決定往trail的另一個方向騎,看看西段的風光。

Burke-Gilman Trail西段,在過了瓦斯廠公園後得改騎馬路,直到過了Fremont鬧區後,才會又接回運河邊的步道(照片這段)。沿著這段風光明媚的河邊步道騎了一小段後,逐漸進入工業區,風景普普。接近西雅圖西北芭樂區(Ballard)時,更是騎回馬路上。不是我偏心,還是靠華盛頓湖的步道北段風景比較好呢!
IMG_0010
今天既然是出來蹓躂的,心情也就閒散。當我們來到芭樂舊城區時,JY提議找家咖啡店喝喝咖啡。如果不管外圍的工業區,芭樂舊城區散發著思古之幽情,四處可見有味道的紅磚房和隱身其中的特色小店,週日這裡還有農人市集。就在我們於舊城區閒逛的時候,發現這一家也在古意十足紅磚房中賣有機咖啡的Caffe Fiore。我們被它的招牌吸引,覺得就長得像咖啡上的奶泡花,決定上門瞧瞧。
IMG_0007
喜歡泡咖啡店的感覺。那混合著咖啡香和店裡獨特視覺享受的感覺,不管是古典還是新潮,都叫人樂此不疲。這家長形的咖啡店不大,室內裝潢以暗色為主,感覺很溫暖。店內用來告示咖啡種類的牌子,還佈滿了花朵裝飾。
IMG_0009
我特別喜歡這家店的燈。一盞盞透明玻璃罩的橘黃小燈“瓢浮“在半空中。
IMG_0003
坐在燈下的高腳椅上,偶然抬頭,發現燈絲透著柔和的光線,玻璃燈罩反射著窗外的景色,就像顆反應世事的水晶球。
coffee
很喜歡比較各家咖啡店的奶泡花,把它當藝術來欣賞。這家的很不錯,左邊是我的拿鐵,右邊是JY的摩卡。摩卡那杯的花,就跟招牌的一模一樣。隨著咖啡的逐漸進入肚子當中,這些奶泡花還可以維持剛畫好的形狀。咖啡味道如何,當然是很不錯啦!

西雅圖這個咖啡之都,並非只有星巴克連鎖咖啡店而已。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裡,有其他形形色色的獨立咖啡屋。對我來說,這些小咖啡店不管是裝潢或是咖啡的味道,都比星巴克好太多。所以來到西雅圖後,可別再執著要去星巴克總店喝咖啡,好好享受一下“旅途上,遇見一間咖啡館“的幸福吧!

西雅圖手札上一篇“Sunset @ Lake Washington

標籤:

8/22/2007

那屬於流浪者的聲音—Music of Goran Bregović

GB
陸陸續續介紹了義大利希臘美英法電影配樂作曲家的作品,這回該輪到出生於波士尼亞(Bosnia)的Goran Bregović上場了。

如果你看過瑪歌皇后(Queen Margot)或是流浪者之歌(Le Temps Des Gitans),該會對電影中充滿異國情調的音樂所吸引,那就是Goran Bregović的作品。總覺得電影配樂能夠感動人心,讓人看完電影後跑去買原聲帶,在於作曲家的個人的才氣以及電影本身的張力夠強。一部好電影請到用心又有特色的作曲家來配樂,有相輔相乘的作用。日後,看到電影就想到它的配樂,聽到配樂也想當電影畫面。一部有好配樂的電影,比起音樂普通的更能常留人心。功力更高深的音樂家,則能讓電影配樂在電影下檔後獨立於音樂的世界裡。不需要畫面的輔助,光是聽音樂就能讓人感動莫名。Goran Bregović的電影配樂作品,因為那濃濃的巴爾幹和吉普賽風情,在眾多電影配樂作曲家中獨具一格。那時而哀傷、時而狂放的音樂,可以糾結人心,也可讓人隨之起舞。比起學院派的配樂,他的音樂充滿濃濃的民族風,叫人聽了印象深刻。

流浪者之歌是89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得主,描述吉普賽人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幾千年的顛沛流離,讓這個民族擁有豁達的生活態度,和動人的音樂篇章。配樂中,Bregović大量使用巴爾幹半島、義大利和捷克的民族音樂,以人聲和吉普賽人常用的手風琴和銅管樂器來說故事,色彩絢麗。原聲帶中第一首和最後一首主題音樂Ederlezi,由男童緩緩唱出讓人背脊寒毛會豎起的絕美旋律。光是聽這首就值回票價了,是我全片最愛的曲子。

瑪歌皇后則延續Bregović的巴爾幹曲風,以及電影發生背景十六、七世紀的法國宗教和宮廷音樂,再加上以色列民歌手Ofra Haza以葉門傳統吟唱法緩緩唱出具吉普賽風的主題曲,讓這張原聲帶的風格非常特別。這張音樂,也是我們尋找Bregović音樂的起始。不知為何,那帶有濃濃民族風和神秘感的音樂,最能觸動我的聽覺神經,牽動我的情緒。

因為如此,我們進一步找了他非電影配樂的作品,只想更接近那因複雜歷史和民族所形成的巴爾幹民族音樂。比起電影配樂,這張Tales & Songs From Wedding and Funerals的風格更田野、更不加修飾。可以發現這裡的人們藉由音樂來抒發情緒,以渡過人生中的許多重要階段。相較之下,真的覺得華人是很不音樂的一個民族呢!

因為電影配樂的關係連帶認識更多的世界音樂,真是始料未及的收獲。優游在多樣的世界與電影音樂中,比起吵什麼是有國際觀有意思多了!

藝文手札上一篇“Music of Armenia

標籤:

8/21/2007

亞美尼亞與十八分 (下)

而我們偉大的政府,竟然天真到認為只要廣設大學就可以減少升學壓力。這些教育官員,有多少自己的小孩是在台灣長大的?這些人當中,又有多少是真正學教育,而非頂著什麼桂冠或名氣,就認為可以改變台灣的教育問題?依台灣社會唯有讀書高的想法,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小孩去唸一流大學。大家依舊為了進台清交等歷史名校擠破頭。廣設大學下的產物,反而多了一大堆大有問題的三流大學。最後這些後段班大學,收到是一科考不到三分的學生。除了讓開學校的人賺錢之外,這並不能改善台灣的升學壓力,更讓一堆不適合唸大學的學生進了大學。再次強調,我絕非歧視不適合唸書的人,也不是打壓他們求學的興趣,只是一科考不到三分似乎讓人懷疑進大學真的適合他們嗎?他們有好好學習高中的課程嗎?除非這些大學能夠“化腐朽為神奇“,不然台灣的企業界真的會用拿著這些學校畢業證書的大學畢業生嗎?最近有人建議,乾脆開放國際學生來台就讀大學,這樣大學就不會因為收到學生而倒閉。又是一種捨本逐末的想法。人家來台唸大學,難道是想念後段班大學而來?這樣就能提升台灣的學術水準?這樣不會加重台灣學生的升學壓力嗎?

為了改善後段班大學的教學品質,天才的教育部又生出了所謂的大學教學評鑑。當然,為了一視同仁,從排名第一的到吊車尾的大學通通都要評鑑。大學報到率低的、學生出路差的、教學或研究品質不良的科系,可能會遭受減招或停辦的處分。今年回台灣,剛好我的兩個母校都在教學評鑑。他們當然不是吊車尾大學,但還是為了評鑑人仰馬翻。系上的老師和同學研究不做,得和評鑑委員座談,提供系上的各項資料,連畢業的優良校友都被招回參加。試想,這些教育部的評鑑委員有多少人具有評鑑所有系所的專業能力?最後,會不會是外行領導內行?到頭來會不會不問研究發表的點數和數量,而是問該系所的學生都到哪裡去了,或是教授們的專利有幾個?為了讓外行人看起來很像一回事,許多研究單位一有什麼小成果就開記者會。而說給外行人聽的研究,往往誇大不實。

舉一個例子來說,為了讓大學裡的科系收得到學生,現在去查台灣各大學中有多少生物科技系,實在會嚇死人,比例高得不得了。當初一些畜產畜牧、食品營養相關科系,為了跟得上時代,都改名叫“生物科技系“,強調可與產業結合。但是這些所謂的生技系,有好好教生物的各項知識嗎?還是流於學習一些所謂的“技術“。殊不知,要有頂尖的生物科技,必須有紮實的基礎訓練,才能問有意義的問題。最後這些所謂的生技,都是在發展健康食品、養豬養蘭,而非真正從事發展新藥來解決疾病問題。而傳統的生物系呢?全台只剩一家!難道這些老字號的生物系都倒了嗎?不是,原來的老師都還在,只是都改名叫做“生命科學系“了。我很好奇到底生物系(Biology)和生命科學系(LIfe Science)有何不同。根據我在母校看到的介紹,它這麼說:

“傳統的生物系是以形態的觀察、分類為主,是以生物整體現象作為研究對象,而生命科學則是把生物現象作各層次的分析,直到我們了解這個現象的原理,再從這個原理透過邏輯的推理解釋或預測生命的其他現象。“

大家看得懂嗎?至少我看不懂。

我在英文版的維基百科查到有關Biology的解釋,翻譯如下:

“Biology是一個研究過去與現在生命體眾多領域的結合,包括生命體的結構、功能、成長、來源、演化和分布。它描述與分類各種生命體、研究他們如何作用、如何演化至今、如何與其他物種與環境交互作用。又可細分為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生理學和生態學等學門“

以這樣來說,生命科學真的與生物學不同嗎?總是覺得,現在的台灣社會包括教育界,老愛玩文字遊戲。看起來炫的系名,就比較有水準和出路嗎?

我認為要解決台灣的教育問題,還是得從最基本的心態著手。我並非菁英教育的擁護者,而認為行行出狀元,應該讓孩子適性發展。並非每個人都適合當醫生、律師、工程師或是研究人員。大學也非技職學校,或是職業介紹所,它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提升教育經費與學術品質才是根本,而非廣設大學讓大家分食教育經費的大餅。或是問題來了,再來想退場機制。唯有好好教育下一代,而非搞些唬外行人的系名和研究。要有好的研究,必須有紮實的基礎訓練。從最近的新聞,發現台灣的教育與學術界逐漸走向偏鋒。這是亞美尼亞與十八分出現的最大原因吧!

我不希望自己成為台灣那些講話大聲的學者,沒事批評這個那個的,又不見得有道理和邏輯。以上這些,是這一陣子積在心中許久的感觸,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生活隨想上一篇“ 亞美尼亞與十八分(上)

標籤:

8/20/2007

Sunset @ Lake Washington

IMG_0039
有時候,覺得做bench work的研究是最辛苦的工作。從當研究生開始,每天被不斷長大的細胞、動物綁著,不能隨便休假出門小渡假(更不用說長達一、兩個月的大旅行了),還要時時擔心實驗做不做得出來,會不會被別人捷足先登搶先發表,壓力實在大的很。在台灣的生物相關科系,甚至會要求做bench work的應徵者要有X年的博士後經驗,但是做生物資訊的人就不用(會電腦就這麼了不起嗎?),真是不公平。為了紓解龐大的壓力,又無法天天買醉或是變成party animal,只好下了班有機會就拿著相機到處跑,靠自然來撫慰我們“受創“的心靈。“要出去玩!“就成了JY與我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夏至過後,日照一天天縮短。既然不能跑遠,就在晚餐前到華盛頓湖畔的公園散散步吧!
IMG_0010
這裡屬於西雅圖植物園的一部份。神奇的是,竟有條高速公路穿越其中。夏日的傍晚,夕陽攏照在高速公路橋墩上。從學校租了艘獨木舟的人們,似乎要划進那金黃色的世界之中。
IMG_0003
連水面上的蜘蛛絲,都好像為了捕捉這一刻而存在。
IMG_0019
頭頂上傳來嘹亮的鳥叫聲。尋聲望去,原來是隻魚狗(Belted Kingfisher)正降落在湖畔枯枝上。身穿藍衣和白色圍巾,頂著一顆龐克頭的牠,是我一直渴望相遇的鳥,現在終於親眼見著了。比起穿著翠綠彩衣的台灣魚狗,牠的體型大多了。可惜忘了帶長鏡頭出門,只能遠遠欣賞牠的身影。
IMG_0029
夏天的華盛頓湖,總是過往船隻不斷,非常熱鬧。一艘載著遊客的游船正要往西雅圖的方向而去。哪天真想去坐坐看,從湖面上來體驗西雅圖的風光。
IMG_0035
對岸,是華大的美式足球場。馬上就要進入球季了,不知今年的戰績會不會好一點?不過無論如何,我一定是幫母校密西根的球隊加油。
IMG_0038
這一帶水域,夏天總是長滿了蓮花。也許該找天租艘小船,穿梭蓮葉間來記錄一下這季的蓮花。

自然的美,讓我倆的壓力在此刻暫時歸零。實驗、Paper、grant和老闆,就留待明天再煩惱吧!

西雅圖手札上一篇“高檔的Tapas店—Harvest Vine

標籤:

貓咪的七夕

IMG_0092
今天是七夕。過去阿媽還在的時候,她都要在這天拜拜,因為是“七娘媽生“的日子。如果天氣好,我會爬到阿媽家樓頂的水泥水塔上,仰望台北的星空,看看有沒有機會看到牛郎與織女星,這天可是他們踏過鵲橋相會的日子啊!

西雅圖城內的日本超市,除了有生鮮食品之外,還有日用品和禮品區,我每次去都愛逛逛。有家日本的公司,每年在不同時節都會應景推出該季的裝飾品。這回,推出了夏季的貓咪系列。有好幾組,像是貓咪坐在露台搖扇子吃刨冰的,也有照片中被我買回家以七夕為主題的。日本人也過七夕,在這天還會用七彩的紙片寫上願望綁在樹上。果然是懂貓的民族,知道貓最愛曬太陽。有什麼比在七夕的黃昏,坐在七彩紙片樹旁的軟墊上享受日光浴更幸福的事了?我想,牠大概祈求有個好夢吧!

只是愛哭的西雅圖又在下雨了,不要說這個週末的計畫泡湯,今晚大概也不用觀星了吧?

我的貓咪收藏上一篇“宮崎駿的貓

標籤:

8/18/2007

高檔的Tapas店—Harvest Vine

IMG_0049
上回在Queen Anne的Peso's對西班牙小菜Tapas吃上了癮,JY與我興起繼續尋找西雅圖Tapas餐廳的念頭。現在這個網路時代,只要到Google上打入西雅圖和Tapas這兩個關鍵字,自然會出現相關餐廳的資訊(其他的組合也是)。這回試一點不一樣的,選了一家在Madison Valley的巴斯克(Basque)區域風味的Tapas餐廳Harvest Vine

這家Tapas餐廳店面很小很小,舉目望去只有三張各可坐四個客人的高腳桌、開放式廚房旁的一排吧台座位和露天的兩張桌子,再加上我們見不到的地下室空間而已。我們在週間晚餐時刻臨時起意前往,店裡座無虛席。跟著我們排隊的客人,全部都已先預約了座位。負責帶位講話有點口音的阿伯告訴我們,大概要等三、四十分鐘才會輪到我們入座,只好先在附近晃晃了。在都是餐廳和古董傢具店的E Madison St上漫步了二十分鐘回到餐廳,終於有位置了,我們被安排在吧台的座位。
IMG_0070
除了酒吧和壽司吧之外,我們從來沒有坐在廚房邊的吧台用餐過。小小店裡的小小廚房,我們的頭上就掛著一大堆古銅色的鍋子。
IMG_0051
這是一個新奇的經驗,因為坐在這裡兩位大廚的一舉一動盡入客人眼中。這是一家完完全全的Tapas專賣店,菜單上沒有所謂的主菜,只有冷熱Tapas加上各種起士和沙拉而已。來美國多年,因為JY乳糖不耐的關係,我們很少吃起士,所以對它完全沒有研究。根深蒂固華人的胃,又讓我們一定要吃熱食才覺得像吃飯,所以打算只點熱的Tapas。看了看菜單,選了煎干貝、煮烏賊和一道豬肉的Tapas。當然,來到Tapas店當然得喝點小酒,不然喝檸檬汁不是遜斃了嘛!這家店不賣Sangria,但有落落長的酒單。不懂酒的兩人,各點了杯Rose Wine喝喝(好烈!)。在等待上菜的時候,先嚐嚐還不錯吃的無限量供應麵包吧!
IMG_0059
如果大家看過美國的廚師比賽節目Top Chef,應該會對西方大廚們講求醬汁和擺盤印象深刻。坐在廚房吧台邊,可以身歷其境,就好像上電視的美食節目一樣。。靠近我們的這一位留著仁丹鬍的廚師,正在準備我們點的豬肉Tapas。只見他拿出三個白盤子(這道菜還蠻多人點的),先以一個長方形模子裝上肉底下的配菜(很像白菜),再在菜上擺上三塊烤好的豬肉,之後再在肉上淋上醬汁。
IMG_0062
接著在白色的大盤上淋上一棕一綠的另外兩種醬汁,最後再在肉上撒上一些香料,就可以上桌了。
IMG_0067
我通常不想在用餐的時候拍下自己吃的食物,但是今天這一家店一定要附照片才會精彩。這個,就是之前介紹的那道豬肉料理的成品。這樣的擺盤是不是很有意境呢?這道菜,最外層是烤得脆脆的豬皮,底下的部份吃起來像是豬絞肉,配菜和醬汁吃起來頗有東方食物的風情。
IMG_0065
另外一位廚師,則負責海鮮料理。這是我們點的煮烏賊,四隻小烏賊配上黑黑的墨汁,擺在長條形的白盤子上,看起來很高級的樣子。吃起來呢?香軟可口,入口即化,好吃!
IMG_0053
最後一道煎干貝,則擺在玻璃的大方盤上,配上有奶香的醬汁,看起來很美。這道菜的味道也很好,可惜只有三顆干貝而已!
IMG_0069
剛進店裡的時候,看到有客人正在吃甜點,看起來很讚的樣子,所以在吃完三道熱的Tapas後,我們決定繼續試試甜點。
IMG_0072
JY點了一道柑橘與玉米口味的Custard。
IMG_0071
我則是點烤杏子的橘子酒蛋糕。這兩道甜點真的是好吃到沒話說,沒有美國甜點過甜的情形發生,味道恰到好處,吃完唇齒留香,讓人回味不已。

整體來說,這家餐廳的Tapas走的是高級路線。每盤食物都少少的,但很精緻。以它的價格來說,其實很貴。所以,雖然好吃,但是必須有花大錢的決心才能來此享受它的料理。下次再來,得是慶祝什麼才行。不過它的生意真的很好,當我們在九點多要離開的時候,還有客人才剛進來要用餐呢!

後記:
最近發現,大家讀部落格似乎還是對吃喝玩樂相關軟性資訊比較有興趣,對我的餐廳、Cafe介紹反應比較踴躍。其實也不是要迎合大眾口味,在這邊只是記錄下自己覺得有特色、有興趣的店家而已。不會讓自己的部落格變成美食指南,而且這樣子很花錢耶!從今以後不管大家反應如何,還是會繼續一路拉哩拉雜寫下各式各樣的文章吧!

西雅圖手札上一篇“走!一起吃Tapas去—Peso's @ Queen Anne

標籤:

8/17/2007

Music of Armenia

IMG_0074
延續亞美尼亞的話題,說起這個國家的音樂,我還跟它有點淵源呢!

美國已故管樂作曲大師Alfred Reed的亞美尼亞舞曲Part I是我進樂隊小班的第一首曲子,此曲收錄於Reed自己指揮,東京佼成管樂團演出的CD(上圖左)中。對於當時的我,那是一首難度極高的曲子。但是那充滿異國情調的旋律與節奏,卻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中,亞美尼亞舞曲也成為我極愛的管樂曲目。對亞美尼亞的了解不多,只記得她位於中亞,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當時的我並沒有認真尋找關於這個國家的資訊與音樂。

到了大學時代,再度與它相遇。這次是Alfred Reed的亞美尼亞舞曲Part II(也收錄於同張CD中),這也是我的管樂生涯的Part II ,因為這是那年全國大專管樂比賽我們學校的自選曲。異國情調依舊,曲風更為狂放,演奏一曲下來常常不能自己。而當時的我也對自己的演奏能力更具信心。
armenia
等到再次發現它,已是2004年的事了。一個來自亞美尼亞的民族樂團—Shoghaken Ensemble 來安亞伯表演,讓我有機會真正認識亞美尼亞的音樂,也從此愛上亞美尼亞的傳統雙簧樂器—Duduk。Shoghaken意指光的來源,由Duduk演奏家Gevorg Dabaghyan創立於1991年的Shoghaken Ensemble,以傳統樂器與吟唱方法來延續與發揚亞美尼亞的民族音樂(上圖左)。

要談亞美尼亞的音樂,不能不從這個國家的歷史談起。亞美尼亞位於安娜托力亞高原與高加索山交界處,古時被兩大帝國羅馬與波斯夾在其中,近代則為俄國與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千年下來紛爭不斷,常在大國之間轉手,今天是這國的一省,明天是那國的一州,少有自己當家作主的時候。在1915年還發生慘絕人寰的種族大屠殺,現今的國境只有古時的五分之一。即使如此,亞美尼亞依舊努力保持自己的語言與文化。因為地理位置和複雜的歷史,讓亞美尼亞的音樂融合了東西方的色彩,但又擺脫不掉無盡的哀傷。亞美尼亞的音樂屬於調性音樂,大多是單音音樂。用於婚喪喜慶的民間音樂,因為亞美尼亞位居東西方交會處,而讓音樂的色彩豐富不已。當年在安亞伯穿著傳統服裝演出的Shoghaken Ensemble,還在當地造成轟動呢!

亞美尼亞最廣為世人所知的傳統雙簧樂器Duduk(上圖右),音色哀傷,也反應了亞美尼亞愁苦的歷史,它所吹奏出來的音樂聽了叫人直掉淚呢!我極愛這個樂器的音色。這個哀傷的樂器,也常被描述中東故事的電影拿來當作配樂。在由Gevorg Dabaghyan獨奏的CD 中,我聽到了亞美尼亞舞曲 Part I 中慢板的旋律!原來那是亞美尼亞傳奇音樂家兼教士Komitas收集民間音樂所作的曲子。之後更找到改編自Komitas曲目的弦樂四重奏(第一張照片右邊那張),發現亞美尼亞舞曲Part I和Part II中的眾多弦律皆出自Komitas 之手。不管是管樂版、弦樂版或是Duduk版,Komitas和亞美尼亞的音樂都十分enchanting,令人想隨之起舞或是不斷在嘴邊哼唱!

附帶一提,亞美尼亞在二十世紀初遭逢奧圖曼土耳其引發的種族大屠殺,Komiitas雖倖免於難,但當他發現他的音樂收藏與創作都毀於那場屠殺時,他崩潰了!之後多次進出於精神療養院,也無法再從事音樂創作。政治害人,全世界皆然!

因為台灣最近的亞美尼亞討論,讓我挖出兩年前寫的舊文重新整理。如果想認識這個國家,不妨從它動人的音樂著手吧!本文介紹的這幾張CD都是極佳的入門。我想問那位教授,除了知道亞美尼亞在哪裡之外,知道它音樂的特色是什麼嗎?民族樂器為何?與其擔憂醫學院和工學院學生沒有國際觀,不如從了解人家國家的特色來的有意義多了吧!

藝文手札上一篇“電影中的極限音樂

標籤:

8/16/2007

亞美尼亞與十八分 (上)

最近台灣教育界最熱門的關鍵字,應該非“亞美尼亞“與“十八分“莫屬吧!

位於土耳其東方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亞美尼亞的國民不知這一陣子耳朵會不會很癢?因為遠在太平洋西岸有個國家的青年學子(尤其是醫學院和工學院的學生),紛紛問彼此知不知道這個國家在哪裡,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為什麼它會頓時火紅呢?原因在於有位名筆型的教授跟記者說,她認為台灣頂尖的醫學院或工學院學生的專業知識不差,但是非常缺乏歷史和地理常識,更沒有國際觀(例如不知亞美尼亞在哪裡之類的),讓她非常擔心。她還指出,到美國一看就知道台灣學生的能力不足,所以都拿不到名校的獎學金。

另一方面,據說現在台灣的大學入學考試的錄取率幾達百分之百,總分十八分(平均一個科目三分)就可以上大學,引起社會轟動。十年前政府為了減少台灣學生的升學壓力,廣設大學,許多專科和技職學校紛紛轉型成為大學或是技術學院。看了新聞,才第一次知道許多以前從來沒聽過的“大學“和“學院“。由於學校太多,學生人數又逐年下降,現在所謂末段班大學只要十八分就可以考上。更因為台灣少子化的關係,許多大學可能更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因招不到學生而倒閉。

看了這兩則新聞,實在感嘆台灣教改多年,似乎一點進步也沒有啊!看似不相關的兩條新聞,其實骨子裡的問題是一樣的,就是長久社會的觀念使然,讓全國的家長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管孩子的個人特色和潛力如何,只要他們上好明星高中和大學,讀職業學校或是沒上大學就是丟臉的事。

如果孩子還蠻會唸書的,就要他們心無旁騖專心讀書,把功課顧好就好,不需要發展個人興趣與專長,更不用說花時間去了解這個世界發生什麼事情了。更何況,台灣的霉體何時認真報過國際新聞了?每天報政治鬥爭與社會新聞,要學生有國際觀更是難上加難。我高中的時候唸第三類組,每天要讀國、英、數、物理、化學和生物都來不及了,在高二那年我們還得繼續上“中“外歷史和地理。在那樣的升學壓力下,理組的學生會認真花時間唸大學聯考不考的史地嗎?答案自在人心。就算有心,也無力啊!所以我不認為醫學院或工學院的學生不知道亞美尼亞在哪裡,或是世界大事是他們的錯,更不代表他們能力不足。如果反問學社會科學的大學生,他們就真的知道國際上發生過什麼事嗎?他們又能指出亞美尼亞在哪裡嗎?甚者,如果問他們光合作用的機制,或是DNA的結構,又有多少人文學科的學生答的出來?但是不知道這些,就代表他們能力很差嗎?這樣的批評未免有失公平,充其量只是反應教育和社會現狀罷了。何況高等教育並非通才教育,即使博士也非學富五車之人。能夠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熟知各種“常識“,多是看個人是否有心和興趣吧!再者,如果學生的專業知識不差,為什麼能力會不夠呢?他們的能力是靠像亞美尼亞在哪裡這類常識來決定的嗎?這個論述的邏輯其實大有問題。何況,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學生就真的比較有常識嗎?以我接觸過的,其實未必。美國名校決定要不要給你獎學金或是收你當研究生,多半取決於GRE成績和你過去的學術表現。也就是說,還是以考試成績來考量。他們可沒問你國際大事和世界地理呢!

我成長的過程,還是有所謂高中和大學聯考的時代,沒有現在的多元入學管道。國中唸所謂的合唱班,其實是人情班。除非要比賽,不然所有的音樂課、美術課、家政課和體育課,都被一心想讓我們考上明星高中的導師借來溫書和考試。本來立意良好希望學生在受國民義務教育的時候能更充分接觸各種學科,都蕩然無存。當年的教育家,為了讓學生注意課本之外、在國際上發生的事情,宣佈高中聯考社會科會考時事。本來將所有時間拿來唸書準備考試的大家,是沒有時間看電視和報紙的。為了這個新政策,導師指派我在每天中午吃飯的時候,要為全班同學唸報紙的國際新聞摘要!現在的我還印象深刻,當時正值東歐變天,許多國家都脫離蘇聯獨立。為了讀報給大家聽,因此知道了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名字與它們的地理位置。看,還不是因為要考試!而關於亞美尼亞在哪裡,那個國家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我要承認雖然在高中樂團吹過亞美尼亞舞曲,卻一直到美國接觸更多亞美尼亞民族音樂,才知道它是土耳其的鄰居,曾發生過悲慘的種族大屠殺。

我們的年輕學生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社會和家長根本沒有給他們發展全能的機會。在這樣的環境和升學壓力下一路唸上去到大學、甚至研究所,會期待學生花時間留意課本之外的事嗎?我在高中加入學校樂隊,到了高三還要出隊比賽和演出。追求個人興趣的同時,讓爸媽好一陣子擔心我會因此考不上好的大學或科系,常聽到他們反對的聲音。有多少家長和老師,會在國高中階段鼓勵孩子發展個人興趣的?那些都是不會考的,不要浪費時間,好好讀書。除非我們的社會改變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不然台灣的學生不只不知道亞美尼亞在哪裡,可能連自己喜歡什麼都不清楚,變成一個乖乖的書呆子。

(未完待續)

生活隨想上一篇“ 無題

標籤:

8/15/2007

走!一起吃Tapas去—Peso's @ Queen Anne

IMG_0006
西雅圖的Queen Anne,是我很喜歡的一區。半山腰的Kerry Park,是欣賞西雅圖的日出夜景的好地方。同一條路的盡頭,還可以眺望雄偉的奧林匹克群山和普吉灣。山頂和山下,又有許多特色餐廳和小店。再加上大街小巷中頗有歷史的房舍,讓Queen Anne迷人極了。若不是交通不便,又沒有錢,不然有機會真想住在這一帶。

夏日週五的傍晚,JY與我來到Queen Anne小丘山腳下漫步,想要找一家好餐廳打打牙祭。有天JY問我,如果有親友來西雅圖,會帶他們到哪裡用餐?我想了想,在西雅圖一年半大部分的休閒時間都在戶外活動,很少四處探詢城內的特色餐廳。真要問我,竟說不出幾家來。每次開車上Kerry Park看夜景,總會經過山丘下有著許多餐廳的Queen Anne Ave,就找個有食物探險心情的日子來這裡吧!

西雅圖的夏天氣候涼爽,在傍晚的Queen Anne大街上散步,心情舒暢極了。走著走著,這家有著許多鐵製雕花裝飾的餐廳Peso's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看了看店門口的菜單,這是家賣西班牙下酒小菜Tapas的餐廳耶!

自從幾年前在芝加哥吃過一家美味極了的西班牙菜後,JY與我愛上了這樣的食物,有機會就四處探詢大小城市的西班牙餐廳。Tapas是西班牙用來下酒的開胃菜,通常有冷盤和熱食,食物的種類從起士、牛羊雞到各類海鮮的小吃,都是小小的一盤。在賣西班牙菜的餐廳,也會賣Sangria,一種以紅或白酒為底,加上白蘭地和一大堆水果的調酒。JY與我都是不懂酒的人,總覺得酒苦苦澀澀的不好喝。真要喝酒,這種甜甜的水果酒最合我倆的味蕾。據說,西班牙人在下班之後常與三五好友、你請我我請你,吃、喝遍城內一家又一家賣Tapas的小酒館。所以當我們在Queen Anne發現這一家餐廳的時候真是興奮極了,當然要進去品嚐它的食物啦!
IMG_0011
IMG_0003
當辣妹服務生(全部都穿細肩帶呀!)將我們帶位入座後,我決定再到店門口好好欣賞一下它的雕花鐵窗。這家餐廳分成兩半,一邊是餐廳,一邊是酒吧。黃色的外牆開著好幾扇大窗,每面窗外都是極有西班牙/墨西哥風情的裝飾。
IMG_0005
IMG_0012
抬頭望,頂上也是鏤空的鐵製雕花裝飾。光是門面就特色十足。
IMG_0013
餐廳內也一樣有看頭。紅黃色調的牆壁,配上好幾盞吊燈,牆壁上到處點著蠟燭,好像在中世紀古堡裡用餐的感覺。
IMG_0014
看這盞像皇冠般的大吊燈,像不像會出現在電影圓桌武士裡的場景?
IMG_0015
牆壁上的燭台,保持一貫雕花的風格。總覺得在燭光中用餐浪漫極了,只是不知道每天這家店的服務生要花多久時間為蠟燭和油燈一一點火呢?

這家店的裡裡外外都很得我心,但菜的滋味如何呢?看了菜單,我們決定以吃Tapas為主,而Sangria也是一定要點的。因為只有兩個人,我們點了一道雞、一道牛、一道魚和一道蝦的小菜。雖然我不是老饕,但真的要說我們隨意點的這幾道Tapas的味道都非常好,每道菜都被我倆全部吃光光!

在我們來此用餐的兩次當中,都是座無虛席、熱鬧滾滾。酒吧那頭,也是人聲鼎沸。以它的食物和氣氛,我覺得非常適合與三五好友一起來喝個小酒吃吃東西。如果你沒吃過Tapas,或是是熱愛此道之人,非常推薦來此一試喔!

Peso's Kitchen & Lounge
605 Queen Anne Ave N
Seattle, WA 98109

西雅圖手札上一篇“西雅圖糕點Cafe系列—Joe Bar

標籤: